【摘要】語文承載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傳統的美德,民族精神。語文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素質,通過課堂教學中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課外的時間拓展,潛移默化的滲透,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語文 人文素質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46-01
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人文素質” 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和由這些知識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身上所表現出的內在品質。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語文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以及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陣地。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滲透尤為重要。
一、語文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素質。
(一)語文是人生道路的燈塔
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我們體會到了海子心中的幸福。那就是平凡的,寧靜的,自由的生活;那就是珍惜親情、友情、愛情,珍愛大自然;那就是一種博愛的精神。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都有彷徨和迷茫。亦如海子一樣,但無論我們受到怎樣的打擊和挫折,我們都要有一顆追逐幸福的心。
作為大學生,情竇初開,在愛情中,你是否迷失了方向?你是否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你是否真正做到了彼此互相的尊重?舒婷女士的《致橡樹》告訴我們她對愛情的理解,“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以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獨立、平等的愛情觀。她為我們的愛情觀指引了方向, 她為我們樹立了健康積極的愛情觀。
(二)語文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
屈原的《國殤》讓我們體會到一個愛國詩人,報國無門的無奈,讓我們感受到了死亦為鬼雄的愛國之情。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表達了是一個漂泊他鄉,懷揣漢魂唐魄,思念故土,魂牽故國的游子悲壯的愛國情懷。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的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看到了少年一代肩負對家庭,對社會,對祖國的的重任。
(三)語文是中華文化的承載
李白的《將進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讓我們感受到了唐詩、宋詞的魅力。關漢卿的《竇娥冤》承載著古典戲劇文化,展示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精粹。四大名著賞析,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們了解了歷史文化,時代變遷,人情的冷暖。
(四)語文是傳統美德的傳承
《論語》中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者,仁者,愛人也。義者,能在他人為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禮者,敬人即為禮。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信者,人言也。講話真實可靠。漢樂府《木蘭辭》花木蘭替父從軍,傳承了中華傳統的孝道。老舍《我的母親》我們看到中國傳統婦女的勤勞,節儉,任勞任怨的精神,以及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母愛。
二、語文教學中人文素滲透的途徑
(一)教學改革,多姿多彩,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滲透
1.情景再現,身臨其境,情感共鳴。
陸游的《釵頭鳳》,通過小組任務,任務一,小組研究本詞創作背景,通過合作探討整體感知詩詞情感。任務二,根據本詞上闋與下闋的內容編寫小劇本,再現詩詞畫面。小組成員一人扮演陸游,一人扮演唐婉。通過十年前與十年后今夕生活場景的再現演繹。通過今昔場景的對比,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會詩人對唐婉的眷戀相思之情和無盡的追悔悲憤之意。與此同時,使同學們關注自我情感,通過對當代大學生愛情觀的探討,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愛情觀。
2.策劃活動,展示自我,找回自信。
配樂詩朗誦,一個小組策劃,全班參與活動。小組任務,任務一,負責策劃本次詩歌朗誦活動整個環節。任務二,負責播放所有的音樂。最后,師生互評。通過配樂詩朗誦,同學們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選擇自己喜愛的古今中外的詩歌,配上優雅舒緩的音樂,享受情感的盛宴。通過配樂詩朗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膽識,增強了學生的自信。一方面,讓學生體味了詩歌的情感,學習了朗誦的技巧。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身的文學修養。
3.小組探討,活躍氣氛,感受生命。
冰心的《談生命》,本次教學,全班任務: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全班各個小組探討總結,代表發言,同學們各抒己見,積極踴躍的表達了個人對于生命的理解。
4.角色表演,體會劇本,提高審美。
課堂戲劇表演,通過戲劇單元的學習,一個小組策劃,全班參與活動。小組任務,任務一,統計各小組劇目。任務二,主持此次活動。最后,師生互評。通過同學們精彩紛呈的表演,以及小組團隊的積極配合。一方面他們體會到了戲劇中人物的性格,以及情感的變化。另一方面,他們再次體會戲劇的五要素:劇本、劇場、導演、演員、觀眾。使同學們完美的感受到戲劇這種文學樣式給他們帶來的興奮與快樂。提高了其戲劇的鑒賞能力。
5.巧妙導入,激發興趣,熱愛祖國。
屈原的《國殤》,導入一,關于屈原的傳說。導入二,談談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愛國?導入三,全體起立唱國歌。通過屈原的傳說,端午節,賽龍舟等。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大學生如何愛國,讓同學們談談自我的真實看法,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意識。通過全班高唱國歌,再次強化學生的愛國之情。
6.團隊合做,詩歌吟唱,傳承文化。
《詩經》秦風第四首《蒹葭》,通過小組任務帶動全班吟唱《蒹葭》,任務一,學唱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任務二,根據音樂吟唱《蒹葭》。因為詩歌,不能和樂的為詩,能夠和樂的為歌。因此古代詩歌是可以吟唱的,通過吟唱讓學生體味中國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傳承中國傳統的詩歌文化,提高其人文素質。
(二)課外拓展,豐富知識,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1.通過微信,QQ等網絡平臺,進行傳統文化知識互動活動。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語文課的教學中,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知識,例如國學知識,《論語》《弟子規》等可以通過微信,QQ等網絡平臺與同學一起分享鏈接,共同探討,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不斷完善其道德修養,提高其自身的人文素質。
2.經典小說品評講座,影視文學欣賞,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走出課堂,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小說品評,讓同學們賞析典型人物,明辨是非,善惡,學會做人的品質,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質。通過經典影視文學欣賞,從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方面,讓同學們體味世態炎涼,世事變遷,感悟人生的真諦。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語文教學通過挖掘文章中蘊涵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通過教學中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滲透,能夠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能夠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孫立春.素質教育新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2]樊浩.“人文素質”的教育形態及其知識生態[J].教育研究,2005(08)
作者簡介:
楊梅(1979.11-),女,籍貫:陜西省西安市,現職稱:講師,學歷: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