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暉
[摘 要]從解放前的土地改革,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再到目前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農村發展歷經六十多年的艱苦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對國際化、全球化新形勢的今天,我國仍處于“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的艱難境地。究其原因,其本質是以一家一戶的家庭聯產承包制構建起的小農經濟式勞動關系,已經無法適應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嚴重阻礙了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中國農村的發展出路究竟在何處?股份制農場作為農村發展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為我國農村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
[關鍵詞]有效途徑;股份制農場;“三農”問題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247
1 股份制農場是破解“三農”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
1.1 變“小葉舟”為“大航母”
目前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之所以無法適應國際國內市場變化,主要原因是生產同其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嚴重脫節,農民在盲目狀態下從事生產,技術服務、加工銷售等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個體規模小、勢力弱,組織化程度低,資金、技術等投入十分有限;生產要素分散,集約化程度低,無法產生競爭優勢經濟效益差。股份制農場以利益為紐帶,整合分散的資產資源,通過科學配置形成集體經營優勢,使弱勢的經營個體通過生產要素聚集變為強勢的投資經營主體,使千家萬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小葉舟”匯集為可抵御千變萬化大市場風險的“大航母”,形成強有力的抗風險能力。
1.2 實現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蛻變
現代農業的根本標志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提高。小農經濟式的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家庭為單位孤立分散經營,致使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難以有效推廣,市場供求信息、產品的組織生產難以落實,農民生產經營水平難以提高,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難以實現。因此,這種生產關系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必須盡快通過改革來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股份制農場以現代農業發展為起點,以公司化管理為手段,以提高效益為生命,通過股份制使農民之間的勞動關系由分散、競爭變為聚集、競合,并整合優化生產經營、市場營銷、科技人才等各類要素,有組織、有秩序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從而實現了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的有效蛻變。
1.3 使沉睡的土地資源變為鮮活的經營資本
土地作為農民賴以生存的資源,長期以來僅充當了謀生工具的角色。近年來推行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是土地所有權歸集體經濟組織、承包權歸承包農戶、使用權或經營權歸轉入方的土地經營體制,有效解決了農業經營規模過小的問題,優化了土地資源配置,促進了土地與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加速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但是,從實踐來看,土地流轉機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雖然多戶分散經營轉為大戶經營,但個體經營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雖然增加了工商資本的注入,但土地等資源無法變為資產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雖然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農民關心和保護土地的積極性降低、土地承擔農民社會保障的功能減弱甚至喪失、法律糾紛不斷增多等新問題不斷涌現,同時在法律層面也存在難以突破的諸多環節。實行股份制農場,是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產權分解為土地股權、經營權和使用權,讓農民擁有土地資產的股權,集體經濟組織掌握土地經營權,土地租佃者享有土地使用權。土地量化為股權,農民成了土地的所有者,經營主體為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互相換位。過去集體所有、農戶經營的雙層體制被改良更新為農戶所有、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的新雙層體制。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集體所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使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從經營體制層面的改革推進到產權層面的改革,具有產權清晰、利益直接、風險共擔、效益明顯、操作簡便等特點。同時,農民可以持股權證抵押貸款,從事非農產業,從而使沉睡的土地資源變成了鮮活的經營資本,實現了收益最大化。
1.4 使先進要素有效參與生產經營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中,科技、管理貢獻的比例遠大于傳統農業本身。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資源割裂,一方面大量的科技、管理人才聚集在城市、機關單位,難以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因缺乏智力支持而難以發揮效益。股份合作制農場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科技入股、人才配股、品牌參股等多種方式,引進科技、人才、品牌等參與生產經營,生產經營又以股權予以回報。先進的生產要素植入農村發展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發展。
2 推進股份制農場應把握的幾個關鍵
股份制農場是推進農村改革的新路徑。在推行過程中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民心民意,加速配套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引導服務。具體工作中,要處理好以下問題。
2.1 切實明確土地的產權關系和主體
鄉(鎮)、村和村民小組三級對集體土地享有法定的所有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民享有永久的土地使用權,無論股份制農場如何推進,必須嚴守這些法定的產權關系。推行股份制農場時,應以傳統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為基礎,在現有集體與農民之間對土地的租賃關系上,再增加委托代理關系,并通過合同的形式明確權責。
2.2 加速建立土地價格評估機制
股份制農場的改革要義在于將土地資源通過價格量化實現資本化,土地價格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參與各方利益分配問題,這也是推進股份制農場的難點和焦點。因此,應盡快建立第三方參與的土地價格評估機制,科學界定土地價格。同時,積極探索隨行就市、以物定價等方式確定土地的價格,如以當年水稻每畝產值確定土地價格等方式,解決土地收益分配問題。
2.3 科學定立農場運行章程
股份制農場代表廣大股東行使經營權,能否公開、公平、公正地代表各方利益,定立科學公正的章程至關重要。因此,在成立之初就要通過股東大會定立公司運行章程,明確股東權利、義務,選舉產生董事會、監事會,通過農場發展計劃、經營計劃、投資計劃和收益分配計劃等。即使是不需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股份制小農場,也要根據股東意愿定立相應的章程,依法運作。
2.4 確保不改善農地用途
股份制農場成立后,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時,農村農業用地原則上應以農業生產、開發為主,確需改變用途的,必須在確保股東或農民切身利益的前提下,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或報經有關部門批準,并辦理相應的手續。
3 推行股份制農場的幾點建議
股份制農場是對農村改革體制的一場深刻變革,將觸動農村行政體制、資源配置、人口流動、空間布局等各種領域。必須從改革入手,切實加大投入,強化引導服務,才能確保其順利推進。為此,提出幾點建議如下。
3.1 盡快確定推進股份制農場試點
在總結現有土地流轉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選擇條件較好的鄉鎮村,開展試點工作。重點按照村隊企業化的思路,選擇幾個班子能力強、積極性高、有經營頭腦的村隊進行股份制農場改造試點,同時鼓勵經營大戶開展特色股份制農場試點,及時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3.2 配合股份制農場組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重點深化以土地確定、登記、頒證為突破口的產權制度改革,服務土地流轉的土地市場、價格評估、法律咨詢等第三方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有利于城鄉勞動力資源自由流動的服務平臺等。
3.3 組建政府專項服務工作組
在推行股份制農場之初,縣區、鄉鎮成立專項服務工作組,點對點指導幫扶股份制農場試點,全程跟蹤,及時總結,協調處理試點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引導試點規范運行。
3.4 安排股份制農場試點專項扶持資金
新組建的股份制農場處于鋪攤子、打基礎階段,資金需求量大。建議政府安排專項扶持資金,確保以往支持的常規農業項目投入力度不減、產業扶持資金不減、農技服務力量不減,促進股份制農場機制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王賓.靠改革破解“三農”發展難題[J].中國財政,2015(13).
[2]李錦華.靠改革破解“三農”發展難題——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牛盾[J].農村工作通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