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國
【摘要】語文教學過程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也不是簡單的思維演繹,而是獲取并積累知識的過程。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值得大作的“小題”時常被忽略,結果造成學生讀寫基本功的缺失,亟需彌補。
【關鍵詞】“小題” “大作” 畫“眼睛” 寫“寫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55-01
全國語文特級教師賈志敏在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組織的“真語文”大討論上說:“教師不要把學生當作道具,把課堂當作舞臺,要為學生服務。”他強調,語文教師要踏踏實實,本本分分,從一字一句入手,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然而,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卻常有老師為了出彩,把課堂當做演戲的舞臺,忽略了許多語文教學中最本真的東西,使文質兼美的語文課變得索然無味,結果造成學生讀寫基本功的缺失。筆者就個人教學中的感悟,略舉二例,稍作剖析,以就教于同行和專家們。
畫“眼睛”
好文章標上好題目,猶如“畫龍點睛”,給人印象極深。可是,學完一冊課本,能夠說出各篇課文題目的學生并不多,而真正領悟題目妙處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名家的名篇往往有別出心裁的名題,它不僅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是文章豐厚意蘊的閃露。因此,如果不能深刻地領悟標題的內涵,就很難說真正掌握了文章的精髓。這個似乎是“小題”的“畫眼睛”,實在值得“大作”。在講讀教學中,其“大作”之法有三:
一是由題入文。即在解題時充分挖掘題目的啟示意義,誘導學生緊扣題意去探索全文,從而領悟命題的精妙所在。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寫人敘事的紀實散文,題目本身就充溢著一種凝重的美,引人深思。作者選擇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全力抒寫父親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絕。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閃電,照徹千千萬萬顆赤子之心。教師作這樣的解題,不僅會激起學生的閱讀欲望和探索要求,而且會引起他們對命題的興趣和重視。
二是掩卷思題。即讀過文章后再回味題目,領略作者命題時的匠心獨運,從而獲得更深切的感受。比如黃蓓佳的小說《心聲》,讀完全文再加回味,方見命題之妙:小說以“心聲”為題:既有李京京渴望親情、友情和渴望表達自己內心感情的愿望;并且還包括了其他人的心聲。由此我們明白了這個命題與正文的水乳交融,委實含義雋永,耐人尋味。
三是換題比較。即依據文章內容另擬標題,與原題相比較,從而領悟原題之妙。比如林莉的《小巷深處》,題目若改作《我的母親》、《養母的愛》、《莉莉的回歸》、《母女情》等等,改來換去,都不如原標題好。原題“小巷深處”,既是母女倆生活的所在,也是女兒情感寄托的地方。借助這個題目,我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長長的路,其實那路并不長,只因它是母親的心路,所以是那么的綿長深遠。長長的路,是母愛的延長線,無限延長。這種認識,是任何其他技巧無法代替的。
作文教學中,同樣應該十分重視命題訓練。一方面,教師的命題應該起示范作用,不能老是憶“一個什么人”,記“一件什么事”,“談這個”,“談那個”之類的陳舊題目;另一方面,應具體指導和訓練學生自己命題,讓他們在認真“畫龍”的基礎上“點”好傳神之“睛”。“點睛”訓練有種種方法,比如為無題文章加題,修改原作文題,一文多題篩選,等等。
寫“寫后”
一般說來,寫了作文,看了批改,聽了評講,一篇作文的教學過程即告終結。然而,我覺得這樣的告一段落實在可惜。應于寫、看、聽之后,指導學生再寫一篇“寫后”,從中總結出一點規律性的東西供以后作文時借鑒。
“寫后”的內容不限,形式不拘,可長可短,自由靈活。但要從實際出發,力戒空談。這是寫“寫后”的基本原則。
“寫后”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議所得:找出這次作文中的一“得”或幾“得”,舉例子作分析,總結可貴的經驗,以便今后保持和發揚。
議所失:剖析這次作文中的一“失”或幾“失”,說清道理,指明原因,引出必要的教訓,提出防失的措施,以戒今后。
議啟示:聽教師評講之后,由別人作文的經驗教訓中得到的啟示,或由看教師對自己作文的批改而得到的啟示,或從聽評講和看批改引出的有關寫作方面的聯想,等等。
提問題:包括寫作中遇到的問題,看批改聽評講時發現的問題等。如果對于老師的批改和評講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商討。有什么具體建議,也可以提出來。
語文教學中類似的“小題”還有許多,諸如記筆記、擬提綱、打腹稿、聽寫、快讀、強記等等。可惜,這些在教學中隨時應予注意的課題卻時常被視作“小題”而忽略了;這些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常常被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演”所代替。荀況在《勸學》里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還是把語文教學中的這些“小題”拾起來,有計劃地“大作”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