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濤
摘要:目的 分析宮頸活檢診斷結果與宮頸錐切的病理結果對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意義。方法 在我院婦科門診的患者中選取100例宮頸活檢后再行宮頸錐切患者,對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將患者的陰道鏡下活檢結果與宮頸錐切組織的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經宮頸活檢100例患者中有15例為慢性宮頸炎,24例患者為宮頸上皮瘤樣變(CIN)Ⅰ級,40例患者為CIN Ⅱ級,21例患者為CIN Ⅲ級。后經宮頸錐切組織的病理檢查100例患者中宮頸慢性炎癥有32例,CINⅠ級有22例,CINⅡ級有24例,CIN Ⅲ級有17例,2例為浸潤性鱗癌,3例為腺癌。結論 宮頸活檢與宮頸錐切組織的病理檢查結果有一定的差異性,必要時可在術前行診斷性錐切。
關鍵詞:宮頸活檢;宮頸錐切組織;病理檢查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biopsy results and cervical conization result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100 cases of cervical biopsy after cervical coniza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results of biopsy the colposcopy and cervical conization group. Results The results of cervical biopsy in 100 cases,15 cases of chronic cervicitis,2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grade I,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IN grade II,21 cases were CIN grade III after cervical conization group.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n 100 cases of cervical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32 cases,CIN grade 22 cases,CIN grade 24 cases,CIN grade 17 cases,2 cases of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3 cases of adenocarcinoma. Conclusion 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f cervical biopsy and cervical conization,and it can be used in the diagnosis before operation.
Key words:Cervical biopsy;Cervical cone tissue;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宮頸癌也可稱為子宮頸癌,是主要發生在子宮陰道及宮頸管的惡性腫瘤,為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近年來其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1]。在宮頸癌早期采取合適的手術方案和放射治療具有較好的預后,而中晚期的治療預后效果較差。經臨床研究證實從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一般需要10年的時間,因此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及時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并采取一定的治療措施,終止其向宮頸癌的發展是防治宮頸癌的有效手段[2]。陰道鏡活檢和宮頸錐切術是對宮頸癌診斷的重要診斷方式,在本次的研究中筆者將對100行陰道宮頸活檢后行宮頸錐切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兩種診斷結果的差異性,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為異常患者100例,100例患者均行陰道鏡下活檢,患者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40.2±3.0)歲,臨床表現:88例患者有白帶增多表現,24例出現宮頸糜爛及宮頸息肉,20例患者有血性白帶,14例患者有接觸性出血,有80例患者檢測為高危型HPV陽性(20例患者未檢測出)。
1.2檢測方法
1.2.1宮頸液基細胞檢測 采用全自動TCT液基細胞制片機制片,并利用人工巴氏染色法對于涂片進行染色,在奧斯巴林BX53光學顯微鏡(北京瑞科中儀科技有限公司)下進行檢查,使用TBS(宮頸細胞學)分類法對檢查結果進行診斷,經細胞學檢查ASC-US及以上為異常病變。
1.2.2陰道鏡活檢 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常規外陰、陰道、宮頸消毒,使用菲利普金科威SLC-2000B電子陰道鏡(武漢金陽光康健醫療科技有效公司)分別在患者宮頸的3點、6點、9點及12點位置取小塊組織,將所取組織在10%的中性緩沖福爾馬林溶液中固定,并送至病理科進行制片,切片厚度約為3 μm,行HE染色,在光鏡下進行病理診斷。
1.3治療方法 對所有患者行宮頸冷刀錐切術(CKC)治療。手術在月經干凈后3~7 d行手術,術前3 d使用0.05%氯已定行陰道灌洗,1 次/d。術中采取膀胱截石位,骶麻后常規外陰、陰道、宮頸消毒,鋪巾,使用宮頸拉鉤將陰道暴露,并用碘溶液涂然確定病灶范圍,使用鼠夾鉗夾住宮頸碘未著色部位,輕輕下拉,將金屬導管插入膀胱,測定膀胱底下緣邊界,在病灶范圍0.3~0.5 cm處,用手術刀在垂直方向做環形切口,向內傾斜35°左右逐漸向宮頸深部做錐形切除,將宮頸病變組織完整的呈錐形切下,注意切除范圍不要超過宮頸內口,對于創面出血情況進行結扎止血或電烙止血,用紗布填塞局部,24 h后取出,將切除組織送去病檢。
2 結果
宮頸陰道鏡活檢100例患者中有15例為慢性宮頸炎,24例患者為宮頸上皮瘤樣變(CIN)Ⅰ級,40例患者為CIN Ⅱ級,21例患者為CIN Ⅲ級。經宮頸錐切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宮頸慢性炎癥有32例,CINⅠ級有22例,CINⅡ級有24例,CIN Ⅲ級有17例,2例為浸潤性鱗癌,3例為腺癌,見表1。
3 討論
宮頸癌在發病的早期可無任何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有異常的陰道流血,且以性交后為首發癥狀,多數患者有白帶增多表現,因此在宮頸癌的早期容易與慢性宮頸炎混淆[3]。在宮頸癌早期的年輕患者中,以接觸性出血為主要表現,特別是在性生活、婦科檢查及便后,出血量一般較少,根據病灶大小、侵及間質內血管的情況而定,也有患者可出現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周期縮短表現,在絕經患者中則主要以陰道的不規則流血為主要表現。另外患者的陰道排液增多,主要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樣的腥臭味排液。當宮頸癌發展到晚期,病灶的侵襲范圍增加,并相繼出現繼發性的尿頻、尿急、肛門墜脹、大便秘結、下肢腫痛等癥狀,到終末期可出現消瘦、貧血、發熱及全身衰竭等癥狀[4]。
在宮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從宮頸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因此對于宮頸癌前病變及時發現和治療,可有效的預防宮頸癌的發生。臨床對于宮頸癌的診斷主要是根據患者的臨床特征并結合病史資料進行綜合診斷。由于在宮頸癌前病變期患者并無明顯臨床表現,在進行婦科檢查時需借助一定的輔助檢查手段,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臨床常見的檢查手段有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碘試驗、氮激光腫瘤固有熒光診斷法、陰道鏡檢查、宮頸和宮頸管活組織檢查、宮頸錐切術等檢查方法,以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測、人乳頭狀瘤病毒(HVP)檢查及宮頸活檢為檢查CIN的主要檢查手段,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測主要是利用液基薄層細胞檢測系統檢測宮頸細胞并進行細胞學分類,但其檢查結果的敏感性并不是很高。一直以來陰道鏡聯合活檢被認為是臨床診斷CIN的金標準,然而隨著對宮頸癌篩查的普及和篩查技術的提高,CIN患者的數量明顯增多,臨床對于CIN診斷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對于宮頸活檢的準確性提出了質疑,主要是陰道鏡檢查取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檢查結果主要根據檢查者的臨床經驗進行判斷,使結果受到主觀影響,容易出現漏診和誤診的情況[5]。為了提高對CIN診斷的準確性有學者提出應先行宮頸錐切術后病檢,再根據病檢結果進行評價及診斷性錐切,以彌補陰道鏡活檢診斷的不足。從筆者本次的研究結果中可看出,術前宮頸活檢為陰道炎患者于與宮頸錐切組織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為46.80%(15/32),術前宮頸活檢為CINⅠ級患者與宮頸錐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為91.70%(22/24),術前宮頸活檢為CINⅡ級患者與宮頸錐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為60.00%(24/40),術前宮頸活檢為CINⅢ級患者與宮頸錐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為53.10%(17/32),在術前的宮頸活檢中并未診斷出浸潤癌,而在宮頸錐切病理診斷結果中有2例患者的浸潤癌,3例為腺癌,說明陰道鏡下多點活檢的準確性差,筆者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宮頸病變為多點多中心的病變,僅行陰道鏡多點活檢,不能保證所取組織均為病變組織,因此經陰道鏡宮頸活檢有可疑性病變患者應及時進行宮頸錐切。雖然宮頸錐切所切除的病變組織較多,術后宮頸狹窄和宮頸粘連的發生率高,由于其對宮頸病變組織切除的比較徹底,可更好的預防宮頸癌的發生,且宮頸組織再生能力較強,宮頸錐切后對患者的宮頸解剖結構、功能無明顯影響,可滿足對生育有要求患者,宮頸錐切具有診斷和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雙重作用。
綜上所述:僅根據宮頸活檢診斷宮頸上皮細胞病變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將宮頸活檢與宮頸錐切相結合,以提高對CIN的診斷的準確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和滿意度,降低宮頸癌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王秋霞,張碧黎.宮頸活檢后宮頸錐切組織的病理結果分析[J].醫療裝備,2016,29(10):78-79.
[2]馮天恩,翟雅明.冷刀宮頸錐切術診治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7):143-145.
[3]馬俊如,樊元春.高度子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宮頸錐切前后病理結果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4,15(4):355-356.
[4]譚秀麗.宮頸錐切術后病理檢查與陰道鏡下活檢對宮頸上皮內瘤變臨床診斷及治療價值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4,12(7):194-195.
[5]王秋紅,杜桂清,鄧桂霞,等.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活檢與錐切術后病理結果比較[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6,59(2):234-237.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