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春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尤其是4G網絡的普及,給傳統廣播電視業務的傳播理念、方式方法、業務形態、體制機制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推動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已成為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提高廣播電視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必然選擇。本文針對州市級廣播電視臺推進新媒體融合發展進行了思考,分析了州市廣播電視臺在媒體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自身的優勢,并就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需要重點把握的問題。
【關鍵詞】州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融合發展
2016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在堅持正確導向、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大力推動傳統廣電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一體共生,盡快實現廣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從簡單相“加”邁向深度相“融”的根本性轉變。
當前,州市廣播電視臺面臨寬帶互聯網技術普及和4G網絡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傳統媒體行業與電信等相關行業的技術壁壘,改變了傳統廣播電視業務的傳輸渠道和傳播方式,媒體之間的融合競爭更加激烈。媒體融合發展給廣播電視臺的傳播理念、方式方法、業務形態、體制機制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當前,推進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是各級廣播電視臺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掌握輿論主導權,拓展業務,加強互聯網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
1 推進新媒體融合發展對州市廣播電視臺的意義
(1)廣播電視新媒體覆蓋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個終端平臺,實現品牌度、規模用戶、網絡運營能力的全方面發展,使廣播電視媒體實現內容生產、分發、運營由單一渠道、單一終端向多渠道、多終端轉變。在強化州市廣播電視臺在新媒體領域的輿論引導力的同時,借助網絡的形式,拓寬州市廣播電視媒體受眾,提高廣播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更好地發揮州市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2)建設富有地方特色的廣播電視新媒體,不但可以實現當地視聽資源網絡共享,更好地滿足觀眾獲取、分享信息資源的需求,還可進一步發掘廣播電視臺的信息資源價值。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手機網絡音樂(用戶規模4.43億、使用率67.6%)、手機網絡視頻(用戶規模4.40億、使用率67.1%)在手機類應用中占據重要地位。一方面,用戶對網絡視頻、音樂存在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廣播電視媒體擁有海量豐富的音視頻資源,市場期待一個以視聽互動為核心、融合網絡特色與廣播電視特色于一體的多終端、立體化的傳播平臺能夠將供需雙方有效結合。隨著5G時代的到來,視頻化將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同廣播電視媒體的關系就會變得更加密切。
(3)隨著手機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4G技術的深入推廣使用,廣播電視新媒體使廣大網民利用手機無論是在家、辦公室,還是行進途中,只要有手機信號的地方,均能快速、全面地收聽收看中央、省、州市媒體的文字以及音視頻資訊,使其成為比電視、電腦等傳統媒體更方便的可移動使用的新興媒體。同時,利用手機電視便于互動,方便使用的優勢,提供親民、友好的交互平臺,讓網民能夠在這里開展各種臺、網互動交流,方便廣大市民的工作、生活。
(4)提高州市廣播電視節目覆蓋率。在邊遠地區、山區,中央電視臺、省級上星衛視節目可以通過“村村通”、“戶戶通”等方式實現覆蓋,地方節目則不能。國家實施“三網融合”政策,各地著力打造“無線城市“、”智慧城市”,加快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電信網絡、計算機網絡和有線電視網絡三大網絡在技術上趨向一致,網絡可以實現互聯互通,業務相互滲透、交叉,經營上互相競爭、互相合作。建設廣播電視新媒體,能充分利用電信、移動、聯通等電信運營商已建成的有線、無線互聯網絡,提高本地節目的覆蓋率,更多地滿足山區群眾收聽、收看本地節目的需求。
2 州市廣播電視臺推進新媒體融合發展要明確的問題
2.1 明確定位
要明確新媒體與廣播電視臺的定位,州市廣播電視臺是州市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當地的主流媒體,發展廣播電視新媒體是適應時代潮流,擴大州市廣播電視媒體的輿論引導面,提高媒體影響力的必然選擇。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傳播早就突破了地域限制,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收聽收看音視頻節目。州市廣播電視臺新媒體建設因起步晚、投入不足、人才不足等因素,節目內容還沒不能適應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傳播的品牌力、影響力不足。在發展新媒體過程中首先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不炒作、不媚俗,新媒體要與母體兩端發力,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從相“加”邁向相“融”,鞏固和擴大州市廣播電視臺主流媒體的地位和品牌影響力。
2.2 發揮比較優勢
與騰訊、樂視、愛奇藝等強大的民營新媒體相比,州市廣播電視新媒體的比較優勢就是地方影響力和地方特色。要摸索挖掘受眾需求,有的時候,受眾并不明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我們把握到了受眾的需求,提供多種方式的信息和服務,這就是在挖掘受眾需求。發展新媒體要不斷尋找當地受眾當下和潛在的信息需求,以本地新聞為主,強化互動,突出服務,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遵循互聯網信息傳播規律,創新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制作模式和服務業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2.3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資金和人才是州市廣播電視臺建設新媒體的瓶頸,在資金投入方面,廣播電視臺的投入,國家有明確具體的規定,不能吸收社會資本,但新媒體的建設,國家未作限定,州市廣播電視臺可充分利用媒體影響力,在確保主導權的前提下,吸收社會資本,建設新媒體。在人才和技術方面,一方面可借鑒成熟的廣電新媒體建設技術方案,一方面可通過服務外包、合作經營等形式,借助社會力量辦好新媒體。
2.4 實施移動優先戰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關系模型的重新定義,移動APP、社交媒體已成為主要信息渠道,廣大網民利用手機無論是在家、辦公室,還是行進途中,只要有手機信號的地方,都能快速、全面地收聽收看中央、省、市媒體的文字以及音視頻資訊,使其成為比電視、電腦等傳統媒體更方便的可移動使用的新興媒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6.56億,網民中通過手機上網的人群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到了92.5%,網民的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成為信息傳播的新特征。州市廣播電視臺必須順應移動化大趨勢,強化移動優先意識,實施移動優先戰略,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2.5 適應分眾傳播的大趨勢,大力推進“中央廚房”建設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就是要站在用戶需求的角度,以滿足用戶需求為中心驅動業務,在傳媒新生態下,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新趨勢。在網絡時代,面對海量信息,一個標題就可以左右受眾的興趣,就可以決定一個節目的傳播人群和傳播范圍。面對信息渠道的多樣化,面對受眾豐富的需求,“中央廚房”的建設已成為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龍頭工程。“中央廚房”建設投入大、技術要求高,州市廣播電視臺受人力、財力、物力的限制,要結合實際,充分利用已有的采集系統、編輯制作系統、播出系統和媒體資源管理系統,按照“一個工作平臺、一個技術支撐體系、一個全媒體內容管理系統、一個傳播效果監測反饋系統”的“四個一”基本標準,改變各自為政、生產方式落后、生產率低、資源浪費的情況,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工作格局,針對不同受眾群體、不同收視收聽需求和習慣,生產不同形式的節目,通過不同傳播渠道,實現全媒體覆蓋,滿足更多受眾的信息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奇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N].人民日報,2017-1-11.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