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霞
一、閱讀朗誦,品味感悟
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訓練與培養學生閱讀與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讀是閱讀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過眼、腦、口等多種感官的協同作用,將無聲、靜止的語言變為有聲、靈動的語言。尤其是有效朗讀與文字語言、思想情感緊密相連,需要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交流對話,激活已有的經驗與情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然后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這就增加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與把握文章的內容與主旨。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閱讀與朗讀有機融合,給學生更多自主體驗的機會。當然,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朗讀的形式,不能只是單一的自由讀或者齊讀,還要根據文本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朗讀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讀、模仿性朗讀、跟讀學讀、配樂朗讀、感知性朗讀、個性化朗讀等,從而誘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可根據文章以及學生的特點,組織多樣化的朗讀活動:①教師范讀,或引導學生自主朗讀,感受文本的語調。②播放相關音樂,要求學生再次朗讀,梳理文本的基本結構與脈絡。③教師讓學生自由串讀,并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寫作思路。④學生自由選讀,細細品讀課文中的美詞佳句與精美片段。⑤學生進行個性化演讀。⑥讓學生背讀自己喜歡的內容。這樣,通過采用豐富多樣的朗讀活動,學生們能夠更全面、更透徹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預留自主閱讀的時間與空間,如自主閱讀有助于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與結構;重點段落分角色朗讀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點,這些都能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交流討論,各抒己見
學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與看法。在教學過程中,倘若教師一味地將自己的感情、想法與看法強加給學生,是不明智的,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再者,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尊重與保護學生的獨特體驗、個人理解與感受。因此,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圍繞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一些交流討論活動,給學生自由表達與說話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敢想敢說。而教師則應隨時關注學生,及時給予他們幫助與提示。尤其是在學生們進行深入討論、激烈爭論時,教師更需要巧妙點撥,打開學生思維,啟發他們思考,讓他們有所感悟。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總結與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加深對文本的認識。比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請說說原因。教師還可適當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節與矛盾沖突都是圍繞主人公而展開的,次要人物的出現以及活動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動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斷文中的主人公是誰,要看該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現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于是,通過討論以及教師啟發,學生會明白莫泊桑著意刻畫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雖然文章情節緊扣于勒的命運展開,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來表現文章的主題思想,于勒只是作為線索人物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斷發生變化,菲利普夫婦的態度也隨之產生變化。而菲利普夫婦的態度變化又折射出他們受金錢腐蝕的靈魂,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社會認錢不認人的丑惡現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題思想。這樣,通過層層深入的交流討論,學生逐漸體會到文章的耐人尋味。
三、能力培養,深化認識
1.誦讀古文及現代文能力。古往今來的許許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學家,無不受益于誦讀。但是教師經常把課本規定的要熟讀背誦的篇目段落作為課外作業輕描淡寫地加以處理。這種做法常常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把誦讀不自覺地看成一種負擔,不到臨考不背書,實際上等于放任自流,疏于管理,養成了惰性。因此,誦讀成績往往很不理想,而且也不利于學生誦讀能力的養成。語文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還有什么比在讀中思,讀中悟更好的方法技巧呢?
2.自學古文及現代文能力。現在使用的語文教材一般都是新編的初中語文教材,新教材體現出來的一個重要教學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也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想合理利用好新教材,教師必須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萬萬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認為,學生自學古文及現代文能力的培養是實現初中語文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培養學生自學文章能力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并以學生自身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語文教師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課文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最終目的。自學課文能力是一個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所以,語文教師要在實質上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尤其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中學生對新內容常常會有一種期待心理,與其讓語文教師滔滔不絕地滿堂灌,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主動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獲取新知識的學習目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學生對新知識會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