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軍
摘 要:社會的進步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小學階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有利于為學生掌握高端信息技術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主要探討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誘導式教學,以此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水平。
關鍵詞:信息技術;誘導式教學;設置懸念
誘導式教學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合理應用誘導式教學,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從而實現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目標,促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發展。
一、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教師應根據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生活實際,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情境,必須保證問題設計的生動、有趣,這樣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當中,使學生有學習的動力,然后再導入新課,由于教師采用的是問題情境,所以在課前導入時留下了懸念,已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得學生有探究問題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問題情境的設置,能夠充分發揮誘導式教學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例如,在學習“填充顏色”這一課時,教師為學生表演了一個換紙片顏色的小魔術,將一張白色的紙片變為綠色紙片,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都感覺非常神奇,魔術變完之后,教師向學生提問:“我們通過魔術,可以將一張沒有顏色的紙片變成綠色的紙片,那么如果不通過魔術,而是利用信息技術我們應該怎樣來實現呢?”然后導入今天的新課,通過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在學習新課時也更有動力,也更加認真。
二、設問激趣,誘導閱讀
導入新課以后,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提示,這些閱讀提示要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形式要新穎、有趣,難易程度能滿足學生要求,同時教師應抓住時機,誘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使學生自覺進入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圍繞教材主要內容,做好教學課件的設計,能夠自然地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并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記錄下來,然后與全班同學共同分析和討論,找出答案。
例如,在學習“畫線”這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展示了一些家用電器的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都是常用的家用電器,你能畫出這些家用電器嗎?”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并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后教師用多媒體播放了已經做好的課件,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自然產生了許多疑問,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疑問記錄下來,閱讀之后,與全班同學、老師一起討論,并找出問題的答案。
三、提疑議論,精講答疑
閱讀完畢之后,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時,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在講解之前,教師應先讓學生分析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為學生設置障礙,并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還應適當地引導學生,促使學生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消除思維障礙。待學生討論完畢后,教師再根據學生討論的具體情況,為學生答疑解惑,并精講教材的重難點,以此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教學有效性。
例如,學習“畫多邊形”一課中,教師讓學生通過閱讀,學會利用“多邊形工具”畫多邊形,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學生產生了疑問,就是如何將圖形的起始點和最后一點連接起來,進而形成一個多邊形,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針對這一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重點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讓學生只要雙擊多邊形的最后一個頂點,會自動實現起始點與最后一點的連接。
四、誘導總結,加深理解
學完課文內容后,教師應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這時就需要教師合理利用板書,誘導學生通過對知識點的分析和比較,構建完善的知識系統。同時,教師還應圍繞教材重難點,精選一些練習題,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幾名學生在黑板上進行做題,其他學生則在下面做題,教師應對這幾名學生當堂進行批改,針對這幾名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及時提出,并采取有效的辦法,加以改正,同時也提醒其他學生,避免以后在做題過程中再出現同類的錯誤,從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而且這樣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從而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利用知識點來解決問題。
總之,誘導式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合理運用誘導式教學,誘導學生積極提問、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以此提高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盧永俊.論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誘導式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0):74-7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