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平
摘 要: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想象,激發想象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想象;創新;語文
一、巧用信息技術拋磚,滿足“標新”發展想象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一次,我在教學《小蟲和大船》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明白本文的寓意,多媒體課件顯示小蟲和大船的圖片,學生思考問題:在船就要沉下去時,船主會怎樣想呢?通過學生的回答替代教師的講解,避免說教之嫌。學生紛紛回答:“一只小蟲竟毀了一條大船,真是不可思議!”“當初為什么不聽勸告呢?現在后悔已經來不及了!”學生把寓意一一道出,我順水推舟,自認為不錯。這時,一位學生一直舉著的小手始終不放下來,我只得請他,誰知他大聲地說:“他們說得都不對,船主想:船要沉了,快逃命吧!”我先是一愣,再一推敲,便笑著說:“也有這種可能性!”便給予這名學生表揚。
心理學認為:有些學生的創造性想象與眾不同,表面看來近似荒唐,不易被教師理解,但看似荒唐的答案也許包含著獨辟蹊徑的思路,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呢!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對學生的答案,千萬不要責怪埋怨,冷嘲熱諷,不要急于“撥正”,而要“以生為本”,仔細分析,發現其合理的成分,及時給予肯定。如此才會有美麗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在課堂內不斷的閃爍。通過多媒體的圖片啟發,學生的想象興趣才能維持,能力方能提高!
二、活用電腦課件引路,抓住空白教給方法
電腦制作課件應用在語文教學中,操作直觀形象,創造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的生動、形象的意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從而提高了語文課教學的效率,這會給課堂教學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1.抓住情節的“空白”,引導學生補想
作品的藝術形式要求精煉含蓄,這就決定了作者對情節不能作巨細無遺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一些可供想象與補充的天地。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課件點播抓住這些“空白點”,啟發學生用想象去補充點綴。如《凡卡》一文中,描寫凡卡寄信時:“他很滿意沒人打攪他寫信,就戴上帽子,連破皮襖都沒披,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去了……”老師在教學中利用電腦課件引導學生想象他寄信時的情形及其內心的想法,通過這樣的補充想象,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更形象、更透徹。
2.抓住文章結尾,引導學生續想
有些課文的結尾,言雖盡但意未完,可引導學生據課件提示進行合理的想象。如:《凡卡》一文的結尾寫道: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了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針對這一特殊的結尾,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續寫凡卡醒來后的一個小片段,或者由學生在電腦上進行操作,設計出凡卡醒來后的各種動作,既加強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3.抓住有關事物,引導學生聯想
聯想是由一事物聯想到某一點相關的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一般可分為四種情況:一是比喻聯想,如:“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二是比擬聯想,如《白楊》把人物的特征物化。三是類比聯想,如《蝙蝠和雷達》。四是對比聯想,如《獄中聯歡》中把敵人和革命者進行了鮮明的對比。
在教學中,教師靈活運用多媒體相機引導學生進行以上聯想的訓練。訓練的方法很多,如提供可供聯想的字、詞、句,要求學生進行聯想或者改寫,比如改成比喻或擬人、擬物句等,還可以讓學生用類比或對比聯想寫一段話等。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用好現代化多媒體,啟迪思維培養想象
1.用求異思維誘導學生開發智力
我教學生用某個詞造句的時候,課件顯示例句,學生造出的句子詞序與例句無多大區別,只不過換一換主語。我便運用多媒體課件激活思路:“誰能說一句與例句句式不一樣的,內容更新鮮的話?”“誰能把詞放到開頭、中間、結尾各說一句話?”這時,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高漲,不再局限于例句的句子,還造出了幾十個新穎別致的句子。
2.用求新思維啟迪學生創造能力
我在上作文課時,問學生:“可以怎樣形容天氣熱呢?”學生異口同聲地說:“今天的天氣真熱啊!”當叫學生單獨回答時,學生也是用差不多的格式,于是,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相機引導說:“能不能換一種表達方式?”“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可以用一兩句話來形容!”“還可以用動作、表情表達出來!”于是,學生踴躍發言,課堂活躍起來,各種各樣的句段或動作呈現出來。實踐證明,學生的想象力來源于他的求異、求新思維。因此,思維是想象力的核心。
毋庸置疑,豐富的想象力是創新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多媒體善于誘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使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想象力豐富而且敏銳!
參考文獻:
胡衛星.動畫情境下多媒體學習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