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慧
作業設計不僅具有鞏固和消化所學知識的作用,而且能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是師生交流和學習信息的主要平臺。因此,教師要有正確的作業觀,通過精心有效的設計,讓學生在作業中積極探索,不斷提高。精心設計的作業在數學教學中有以下的應用。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
教師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來設計作業。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能否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數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的內容是否具有親和力和童趣。
1.繪畫型作業
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一些繪畫型作業,用繪畫的方式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后,教師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尺子、剪刀等工具設計一些與軸對稱圖形相關的美麗圖案,然后在班內展覽。這樣的作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鍛煉學生的繪圖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散發創新的光芒,把這樣的作業當成一件藝術品來完成。
2.情境型作業
設計情境作業,是超越知識的符號,是構建生活的作業。這樣的作業能放飛學生的心靈,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間,是對教師作業藝術的時代要求。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后,教師設計“幫小動物找家”的作業:“一天,小動物們一起出去玩,回來的路上迷路了,你能根據圖中的描述把它們送回家嗎?”把課后作業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以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
二、設計探索性作業
新課標提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已經理解、掌握的數學知識,設計有探索意義的作業,培養學生思考、觀察、實驗和合作的能力。
1.觀察型作業
觀察是學生思維的窗戶,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事物的本質特點和規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后,布置學生在自己家里或資料庫里找一找身邊的鐘表,觀察和發現鐘表的特點。學生借助實物,通過反復多次觀察、比較,直至形成表象,才有利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運用和深化。
2.調查型作業
這種作業要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如何開展數學調查。讓學生采用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使學生可以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直接感受、嘗試與人交流和合作的樂趣,增加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學會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如,在教學了“認識人民幣”“小數的認識”和“統計”后,可以讓學生去做商品價格小調查等。這樣的調查型實踐作業,經過學生自己的調查研究、計算比較、分析概括,使學生求真、求實,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應用知識的能力。
3.實驗型作業
實驗操作可以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應用能力,還可以讓學生真正理解、鞏固所學數學知識。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后,讓學生以做泡泡水的制作方法作為參考,自己配置一些泡泡水玩。學生通過這種動手操作的作業,既能加深理解知識,又能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三、設計生活性作業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這種“社會即學校”的教育觀點告訴我們,數學作業也應將觸角伸向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作業設計可以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后,可以設計這樣的家庭作業:“有一款家電組合:彩電2000元,功放的價錢是彩電的80%,音響的價錢比彩電貴20%。當時老師身邊帶了5000元現金,請你幫老師預算一下,老師帶的錢夠嗎?不夠的話怎么辦?”設計這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四、設計階梯性作業
教師要真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一些有梯度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發揮各自的潛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為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布置多層次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的“彈性權”。階梯式作業就是根據知識點的多少、思維的難易程度、知識交叉聯系的程度等把作業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基礎題,針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主要突出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層次為基本題,針對一般學生而設計,主要突出概念的理解、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綜合運用;第三層次為發展題,針對少數基礎較好的學生設計,主要突出概念的綜合運用和拓展延伸,重要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和靈活運用。這種類型的作業,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保證了全體學生都在不同的目標下練有所得,使他們樂學而不厭,樹立了成功的信心,從而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標教學目的。
總之,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個人能力和數學素養也得到提升。我想這樣的作業才是有價值、有效果的,才是真正的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光明,范文貴.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蕾.創新設計作業 發展實踐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4(3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