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周瓊+陳莉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孝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造字的老祖宗造出的“孝”字,上有“老”罩著,下有“子”托著,形象地勾勒出老小之間相互依存、難離難棄的關系。“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可以說孝德是中華傳統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喚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開人心靈的“金鑰匙”。孝只有成為一種文化,才能一代一代傳承。關于孝,有說不完的大道理,《三字經》里有孝,《弟子規》里有孝,《孝經》全篇皆是孝,雖然時代的車輪飛速向前,但包含道德操守和崇高人格之精華的孝道風尚,從未過時,也永遠不會過時,它是當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正能量。可現實生活總有“不孝旋律”奏響:子女虐待老人,父子對簿公堂,兄弟爭奪家產,甚至驚現弒父弒母慘案,如此等等的不孝、不敬、不友、不恭,與優良家風,與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越來越背道而馳。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尊老敬老。縱觀目前年青一代孝文化傳承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說形勢嚴峻可能言之有過,說不容樂觀應該是恰如其分的。現有的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中,孝道教育的缺失很嚴重,具體體現在:
一、孝的淡化
“孝”是子女對父母的愛與感恩。現在的孩子比較自我,思考問題、說話做事多以自己為重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較少會主動地了解和關心他人。面對朝夕相處的父母長輩,習慣被愛,理所應當地接受愛,而較少有孝順父母的行為,甚至有些孩子并不理解父母,還做出讓父母傷心的舉動,個別性格沖動、脾氣暴躁的孩子還會因個人要求未滿足而傷害父母。
二、慈的異化
“慈”是父母對兒女的責任和義務,可為人父母者,他們的“慈”卻在逐漸變異。獨生子女政策以來,中國的親子教養演變成一種“四二一綜合溺愛癥”現象。一是指一個獨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媽媽,四是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除卻日常的生活照料,時時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全家人對他(她)百般疼愛、千般關心、萬般呵護,想方設法讓孩子“做皇帝”,心甘情愿讓自己“做奴隸”,對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使得下一代小皇帝、小公主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我服務能力退化,自我意識卻越來越強,不自覺地養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
三、教育功利化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素質教育雖被大力倡導,卻仍會被應試教育遮擋光芒,教育被越來越局限和異化為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素質教育甚至被琴棋書畫簡單代言。在“慈”有余而“孝”不足的大背景下,急功近利的教育將孝道在內的德行教育等同簡單的知識層面的說教而忽略了實實在在的行為提升,對于孝心這個人生的發動機,真正的素質教育卻越來越淡漠。
縱觀幼兒期的孝心教育研究,有從品格發展的角度,有從心理內涵的角度,有以國學經典為切入點,有以感恩教育為載體,不管怎樣,主旨萬變不離其宗——將“孝道教育”滲透到各領域各學科,將孝心行為從學校傳遞到家庭,輻射到社會,從幼兒學習、游戲、生活等各個環節入手樹立孝心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全人格。筆者也初步整理了孝育在幼兒園的一些有效做法。
(一)孝之初體驗
1.認識孝字:設計形象圖片認識“孝”字,上“老”字,再延伸到“孝”字。
2.認識一種植物:蓼lù莪é,俗稱“抱娘蒿”,農村中常見。通過植物生長狀態的認識,知道它是孝的象征。
3.認識一種動物:烏,即烏鴉,它是孝鳥。在古代,烏鴉是慈鳥、孝鳥、吉祥鳥。尤其是作為慈孝的象征,它常常出現在記載古代孝子孝行的字里行間,如烏哺(烏鴉反哺)、慈烏(形容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孝烏(與慈烏同)、鴉反哺、烏鳥反哺(喻孝親之人子)、烏鳥私情(烏鳥反哺之私情)。
(二)經典中感受孝
1.有選擇地誦讀一些國學經典:《三字經》《弟子規》《孝經》中關于孝的那部分詩句。
2.講說一些故事:中國二十四孝故事,《地方孝事》中孝童的故事。
(三)文化中提煉孝
四、生活中踐行孝
幼兒的學習方式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在對幼兒進行孝教育中,要突出游戲的功效,在生活學習中自然滲透,切忌教條,通過開展N多的各類活動鞏固孝行為,提升孝認知。
1.敬親。發自內心真摯地愛父母、愛家庭,有愛才能敬,心情愉悅、尊重父母,主動與父母問好,不頂嘴、不發脾氣、耐心傾聽父母意見、不對父母提無理要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等。
2.奉養。愿意與父母分享,有好的東西先讓給父母,關心父母,給父母捶背、端茶等。
3.侍疾。關心父母身體,父母病了能盡自己所能照顧,拿藥遞水,噓寒問暖。
4.立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上學著自我服務(洗臉刷牙穿衣吃飯整理等)父母的事情幫著做(家務勞動等)。
在生活方式發生急劇變革的今天,十分需要我們在弘揚傳承孝文化的實踐中,賦予嶄新的盡孝內容和富有時代感的盡孝方式,以更好地在新形勢下踐行孝道。
參考文獻:
[1]東玲,邢艷.淺談幼兒“孝道”教育[J].山東教育,2008(27).
[2]胡瑛.艦長,王芳[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11(2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