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甫念+陳德紅
思想、觀念之于教育,就是靈魂,沒有思想觀念的教育,就是沒有靈魂的教育。走在新時代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我們的教育開出“思想之花”。
一、抓住現在:從“聽話教育”轉向“解放教育”
在我們許多家長和老師的心目中,評價孩子和學生好不好的首要標準是“聽不聽話”,聽話,則是好孩子;不聽話,則不是好孩子。有很多家長、老師這樣說:“這是個好孩子,真聽話。”“那孩子不好,真不聽話。”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
下面就是兩個聽話的孩子的行為,您覺得正常嗎?
場景1:一朋友來家玩,聊天說到三歲的外甥正在讀幼兒園,小家伙說不喜歡幼兒園,理由是那兒規矩好多,老師說上課不能亂動,上課不能隨便說話,吃完飯就要睡午覺(不想睡也要睡)等等。可是小孩子最后還是接受了老師、家人的馴化,因為聽話的才是好孩子。
場景2:一個初二成績優秀的女孩,一次因為“幫助同學”受到老師的批評,因為同學在黑板上寫臟話罵老師,有一個字不會寫問她,她幫同學在黑板上寫了那個字。老師問她:“你對老師有意見嗎?”她說沒有,只是覺得自己只是在幫助同學。而這個女孩是個人見人夸的好女孩,懂事,學習好。
聽話意味著無條件服從、不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不能表達獨立的見解、不能有不合“規矩”的行為。同時聽話也意味著失去自己的個性、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聽話”就是一副精神枷鎖,牢牢地套住了孩子!
到底什么樣的孩子是好孩子?
到底現在學校教育應該怎樣確定“好孩子”的標準?
在當下,我們的教育應該從“聽話教育”轉向“解放教育”,因為新世紀人才的要求最鮮明的兩個大字是“創造”,根據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我們應該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思維、主見與想象力;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解放學生的嘴巴,給予他們言論的自由,允許他們的答案豐富多彩(言之有理即可);解放學生的空間,使其多接觸大自然、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學生的時間,讓學生得以解放。
二、回歸過去:吃苦是財富,吃虧是福氣
現在的家長,一怕孩子吃苦,二怕孩子吃虧,三怕孩子受挫折,有很多家長這樣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其他的事情父母替你搞定。”“孩子做人做事絕不能吃虧。”“孩子,他打你,你給我打回去。”
其實苦難是一筆財富: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不要以為富豪的兒子就可以做溫室里的花朵,享受榮華富貴,李嘉誠從來都不嬌慣兒子,他堅信,教孩子學會自立自強,學會做人處世,比給他金山銀山要強百倍,所以,兩個兒子從小就被要求克勤克儉,不求奢華。李澤鉅和李澤楷雖然出生在大富之家,卻很少有機會享受奢華的生活。他們小的時候,李嘉誠很少讓他們坐私家車,卻常常帶他們坐電車、巴士。有一次,李嘉誠看到在路邊擺報攤的小女孩邊賣報紙邊捧著課本學習,就特意帶兩個兒子經過這個報攤,讓他們學習小女孩認真學習的態度。正是因為懂得“吃苦教育”,所以李嘉誠的兒子才能成才。我們也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在家里,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自己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心理上要獨立,首先,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去考慮問題,而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才能獨立思考問題,才能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礎。
而那些怕孩子吃虧的父母則忽視了對孩子的禮儀道德培養。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留下了“張良三拾履”“孔融四讓梨”“緬伯高十里送鵝毛”“楊時立雪師門”等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親師友,習禮儀”“講道德,說仁義”“每日必三省吾身”“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修身養性的至理名言。讓我們撿拾起這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去蕪存菁,把五千年的文明禮儀發揚光大,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
孟子有云:人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那些怕受挫折孩子的家長則不明白孩子在艱難的困境中生長、生存,與逆境中爭流,與時代爭流。生怕身受挫折,經不住打擊、考驗。認為在筆直的大道上勇往直前才會顯示自己的優勢,獨占鰲頭。而一經打擊則精神不振,喪失信心。因此我們的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心理,調整學生的心態,明白人在困境中生長,在逆境中生存,悟出“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
三、展望未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因為價值觀能夠反映人的行為和心理傾向。它具有定力作用,決定著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路;價值觀的樹立將會推動孩子長遠發展,它還可以提升孩子的人格層次。胡適先生曾說:“生命本身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你賦予它什么意義,它就有什么意義。”作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使學生的道德與人格得到提升,讓學生學會學習而形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1)我們可以依托教材,從中選擇相關的內容,和學生共同討論,帶他們走出人生價值觀的誤區,走向正確的價值觀。(2)我們可以聯系學生課外生活,抓住報刊電視中的典型事例分析,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3)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在我們的教育之路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開拓創造新的天地,創新與回歸相結合,讓教育開出“思想之花”,讓祖國的花朵燦爛開放。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