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民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的最佳境界在于以興趣激發動機,促進思維和想象。產興趣是事業成功的前導,也是激發學習熱情,產生內在動力的關鍵。初中生由于受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的制約,動機、興趣直接影響其學習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是提高學習能力、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導入新穎,誘發興趣
一句巧妙的導語,一個好的導入活動,會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是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入最佳學習意境。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誘發學生產生與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本身相聯系的直接學習興趣,是學生從一開課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例如;我在上七年級不等式的性質時,就先請兩個身高懸殊較大的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的磚頭上,讓其他學生觀察,通過這一現象能發現什么數學道理?其他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不等式的其中兩條性質。如此開課,不僅形象,直觀地介紹了不等式的性質,而且還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明確目的,產生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的。當一個人有了某種需要時,才會對相關的事物引起注意,并產生興趣。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后,應明確具體地交待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知識體系中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學生的重視,產生心理的需要,引發學習的欲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責任感,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明確的學習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而且也是在學習上產生持久動力的保證。它更容易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毅力和恒心。
三、創設情境,提高興趣
在教學中,適時地創設和諧、愉悅的求知情景,激發學生樂學、愛學數學的內驅力,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上圓的定義時,就有一位老師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車輪是什么形狀?”同學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便笑著回答:“圓形!”教師又問:“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比如說,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學們一下子被逗樂了,紛紛回答:不能!因為它們無法滾動!”教師再問:“那就做成這樣的形狀,老師隨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橢圓行嗎?”同學們大笑回答“不行,這樣一來,車子前進時就會忽高忽低。”教師再問:“為什么做成圓形的就不會忽高忽低呢?”同學們一時找不到答案,教師建議學生小組探討,最后終于找到了答案:“因為圓形車輪邊緣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相等。”由此引出圓的定義,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高了
四、動手操作,促進興趣
動手操作活動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形象具體、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它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并需要學生獨立、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如在講八年級勾股定理證明時,利用開頭章節的數學活動以及習題后的閱讀與思考,課前教師做好充分的教具,讓學生將他們都以拼圖的方式進行證明,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能直觀地知道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讓學生體驗了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了解了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并感受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轉變成學習的動力。總之,就是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既發展學生的思維,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教學比看教師拼、擺,聽教師講解獲得的知識更牢固得多,動手操作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總之,我們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盡可能地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