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鳳
一、語文教學以“情”為主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語文課程的“文化性”,其基本點就在于“感性”。我常常在思考:一個沒有熱情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引導學生的有關情緒,能讓學生積極用功地學習?所以要把自己的激情傳授給學生。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學習中遇到了多么大的曲折與痛楚,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深挖教學環節、教學過程、教材當中的每一個感情要素,把我們對于課文主題、對于人生、對于生活的每一份感覺、每一種感情,用我們的動作、我們的語言、眼睛……傳授給學生,展視給學生一個“充滿火熱的我”,伴隨孩子飛奔過每一刻濃濃情誼的語文時刻。
1.注重研發學習趣味。尊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趣味是實現“提高教學效率、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教師曾經講過:“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求知、讀書和感悟的需要,切忌滿堂灌,重在激發趣味,激發學生的快速反應性”。我采用多種行式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學習趣味,用引經據典、直觀演示、巧設懸疑等方法引發他們的閱讀動機和興趣,創設“我想學”“我要學”的教學氛圍。努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趣味。
2.注重課堂與文章相互“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育教學當中的“情”好像學與教雙邊活動的“融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指點下進入課文環境。
二、給孩子一個“談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教學,學生只是讓人憐憫的聽眾,說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平等”的課堂,實現“生生對話”“生師對話”“文本對話”。
“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時常會這樣問學生:“如果你是課文中的人物,會怎樣做怎樣說?”引導學生去展開聯想,和課本中的人物對話,以對話理解課文,扮演其中的有關人物,去感受、去體驗。
“生師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當做孩子的摯友,在他們急需關懷的時候伸出富有張力的手,不再那樣居高臨下,不容冒犯。實現與孩子的交流,和孩子一起學習體會!
“生生對話”:課堂上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應當努力地給學生創設平等與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們學會生與生的交往,增加孩子的合作愿望。
三、給學生一個“放開的課堂”
1.讓孩子去“自己展示”。“教學不僅是一種告知,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感知、探索和體驗。” 孩子的想像力有時我們不可料想的,課堂上,不能讓你的講解抹殺了原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感悟體驗、探索,去有力地展示自己!
2.引導學生去讀書。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舉例子。那么,利用好例題教授給學生努力的方法之后,下一步應該就是大量的實習,只有在實習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鞏固。基于這個理論,我常常積累課外作品材料,拿給學生閱想
3.在生活中學語言文字。“在本來中學習語文、讓語文走進本來。”我們要有意識地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使學生們深深地感悟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學生們就會更加主動、更加自信地去學習。
4.發掘語文教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寫作、思維。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經過專家委員會精心挑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在小學教學中要好好注意發掘教材,充分利用語文課本內容。在寫讀融合教學中,教師要在體會課文內容上,發現課文思想和內容,教育學生朗讀甚至誦讀課文,讓學生在深入閱讀中學會寫作和思維。
5.加強對學校外讀寫的引導。大量的讀寫能夠為寫作積聚素材和知識,而寫作也需要很多的讀寫作為參考。不管是作文教學還是閱讀教學,都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寫讀結合,才能達到好的目的。教師在寫讀教學中,雖然必須重視語文教材,但也不能局限于教材中,要主動搜集和發現優質的課內外文章,以豐富學生的讀寫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寫作積攢豐富的材料,使其在寫作時做到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