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明友

【基金項目】 該文為《化學課堂中教師行為有效性的觀察和研究》課題(FJJK15-42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181-01
在實際的化學學科教學中,老師們經常遇到學生“聽不懂、很茫然”、或者“聽得懂、記不住、用不上”的情況,給廣大教師造成了一定的教學壓力。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掌握知識的有效性?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做了一些嘗試,總結了一些經驗,現整理如下,不足之處,請廣大同仁加以指導。
出現上述情況時,我們應當明確以下幾個問題:1.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它的出現和我們化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有什么聯系?2.我們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很多,筆者認為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尤其是化學學科的特點認識不足,對化學教材的語言文字、邏輯邏輯體會不足。這與化學學科的特點有密切的關系。實際教學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即化學學科概念多、記憶多,除此之外,筆者還認為化學學科在文字語言描述上有其明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長句多,短句少;句子的表達上定語多,狀語多;這與化學名稱的來源有關,因為大部分化學名稱是由原來的西方發達國家發現、發明加以命名的,我國的前輩科學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從意譯的角度考慮比較多,許多名詞能夠在命名時結合漢語言在處理詞語表達的聲音、形態、意義與表現事物變化過程相互統一的特點,達到翻譯概括、準確、精煉的要求,也由此可見他們不但學科能力強,文學素養也很突出,值得我們在教學中加以體會和利用。
正是化學學科有這個特點,我們如果在教學中提高自身的化學語言中文字的解讀能力,就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要求我們實際教學中要盡量做到描述準確、取喻貼切。處理教材時,近可能把自己對教材理解的“化學語言”轉換成學生易于理解的“文字語言”,從文字語言的邏輯角度理解教材,可以更切合學生認知實際,即從最基礎、最樸素的文字理解入手。在處理教材,不先入為主地把教材放置在深奧的化學原理中來認知,卻可以做到“起點低,結束不低”的效果。
下面,筆者以教學中幾個常見的陳述性知識點和技能型知識點的教學為例來闡釋上述關于學習化學學科知識的原理。在教學中利用好化學定義的文字語言、邏輯關系和深刻體會化學名稱的造詞方法,往往可以起到深入淺出的作用。以氣體摩爾體積為例,定義:一定條件下,單位物質的量的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是一定的。(魯科版)。從文字語言邏輯的角度上分析,一定條件是前提,單位物質的量是關鍵,任何氣體是要點,所占的體積是結果。具體如下:“一定條件”是個模糊說法,可以就此提出“什么條件?”“為什么要談一定條件?”兩個疑問,為幫助學生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前提——氣體體積的影響要素分析提供準備。這個過渡比較合乎學生的認知規律。接著,引導學生體會“單位物質的量”。“單位物質的量”是一個泛指概念,如單位質量1KG,單位長度1M等等,經過這個具體的解釋過程,學生就更容易認識到“單位物質的量”是指1mol的氣體;那“任何氣體”怎么理解呢?要點在任何的含義上,這里指該氣體可以是單一氣體(純凈物),也可以指混合氣體(混合物),這就與氣體體積決定性因素中的分子大小和分子間距形成呼應,也為后續的混合氣體的摩爾質量、混合氣體的密度學習打下基礎。最后,自然可得出結論,體積是一定的即標況下,一摩爾的任何氣體的體積約為22.4L。
不但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相關的語言文字處理,而且在習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在幫助學生“轉譯”習題中的文字、圖表成化學語音時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注重語言的條理,用邏輯的常識引導學生,注重推理的嚴密性,高度概括,幫助學生把題目中的“文字語言”轉譯成化學學科的“學科語言”有助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例如,下面這道習題:
右圖為陽離子交換膜法電解飽和食鹽水原理示意圖。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D)
A.從E口逸出的氣體是H2
B.從B口加入含少量NaOH的水溶液以增強導電性
C.標準狀況下每生成22.4 L Cl2,便產生2mol NaOH
D.電解一段時間后加適量鹽酸可以恢復到電解前的濃度
對學生而言,該題看似無從入手,問題的核心在于對題目中陽離子交換膜法電解飽和食鹽水的理解。結合圖像,要明確原料從哪里加入,產物從哪里導出,結合圖中離子交換膜和鈉離子的移動方向,作為陽離子,電解時是移動到陰極,所以右邊為陰極部分,左邊要有鈉離子不停得朝右邊移動,意味著左邊加入的物質含有鈉離子即A處加入飽和食鹽水,B處本身應該是水,為提高導電性加入少量的NaOH的水溶液,這樣問題的核心就得到了解決,該分析主要是通過文字、詞語層面的切入較多,盡量先避免過度的專業術語,更符合學生的實際。
化學學科內的概念、術語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不是孤立存在,當然也就不能孤立地解釋,應該和其他的概念術語結合起來,才能互相印證。而各種學科原理總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支持的,將它們割裂開來解釋,就會出現前后不一致的邏輯錯誤。因此,講授化學知識還不單是語言外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科內系統知識的建構。書本知識自有其合理的結構和脈絡,但是不同教師面對不同學生出現的不同學情,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師在扎實語言基本功的同時,應該結合學生學情,完成適合本班級的學習實際的知識建構,幫助學生利用教師建構的學習體系學習化學學科知識,在此基礎上,才能對本學科的概念術語做出科學的合理的解釋,并實現概念原理之間的融會貫通。
對學科知識的內化,精準解釋,貫通理解,靈活運用,練好內功,這是化學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借助文科知識和生活實際,選擇典型例題,深入淺出地闡釋概念、術語、原理、公式、法則,將教學內功外化為課堂教學技巧,形成生動活潑語言能力和文字分析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試圖尋找一種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學科內的概念、原理、公式和法則。而這些知識本身是抽象的、概括的,如果教師不能幫助學生弄清學科概念和原理,學生就無法熟記它們,而更高層次的推理活動就無法進行,解題答題的能力就必定落空。這是理科各學科共同面臨的難題,而各學科又各有其自身的難處,解決難題的方法各不相同。化學學科教學,理應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這條道路最終又決定于對學科特點的研究。立足深厚的學科修養,從實質上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對化學原理進行準確的科學的闡述和推導,是傳授化學知識的關鍵,巧妙借助語文學科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使教學技巧趨向圓熟,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
正如馬卡連柯說的”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其實際效果相差20倍?!痹诮虒W過程中,我們可以盡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結合化學學科的文字語言、專業名稱的命名特點;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玲編.《教師的語言藝術》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教師學》 天津出版社
[3]黃希庭.《課程教學論》 重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