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冰潔
摘 要:職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將職業指導和德育教育緊密聯合起來,圍繞“六德”(儀德、課德、舍德、餐德、會德、話德)和三觀(價值觀、職業觀、成才觀)的培養和教育,促進學生將道德知識、能力、情感和行動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練成良好的職業品格。
關鍵詞:職校;德育;方法; 途徑
德育教育的本質在于落實到行動。德育工作在職校的實施過程中“重說教、輕實踐”的現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現代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不良信息的來源和渠道更為寬廣,再加上職校學生個人意識的覺醒,這些都給新時期職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阻力和困難,作為職校德育教師,我們要與時俱進,多法并施,多措并舉,從而使德育工作有效落到實處,提高職校生個人修養的同時,成就他們的魅力人生。
一、中職生群體的特征
目前,中職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力、行為習慣、社會責任感較差,自我認可度較低的“三差一低”負面特征。具體表現為:一是學習目標模糊、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方法不當、學習主動性差;二是逃避現實、內心叛逆,行為不羈,易與旁人發生口角,不同程度出現上網成癮、吸煙、喝酒、打架等不良行為;三是自我關注度高,自我發展意識強,對他人責任感淡漠、家庭責任感缺失;四是因學習基礎差和社會偏見等,過分看低自己的價值,容易產生經常性的焦慮和抑郁,不斷加深自我認同危機。
同時,中職學生平日參與家務或勞動較多,生活自理能力與同齡人相比較強,有吃苦耐勞精神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此外,中職學生相對更加講義氣、重感情,他們身上充滿著朝氣與活力,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強。中職學生之所以會呈現出鮮明的群體特征,與他們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外界環境有著很大關系。而這一群體特征的存在,既對中職技校德育教學形成了較大障礙,也為創新德育課堂教學、深化德育教學效果帶來了新的切入點。
二、實施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針對中職學生的群體特征,筆者在教學中注重通過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活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寬容與合作品質;在班級管理時以課例為切入點,多談心多引導,促進學生相互關愛、相互理解、友好合作,教會學生與人平等友善交往的原則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良好情商,學會與人融洽相處,從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2.加強職業紀律教育,建立牢固的職業規范 。在平時德育的工作中,我們要改變管理模式,不要過分依賴懲罰,把獎懲機制完善起來,對遵守紀律的同學應大力表揚和獎勵,形成正向激勵,使學生把遵守紀律作為對自己的內在要求,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規范。加強對學生實習實訓的紀律管理,例如,去實訓場所時提前整隊行進,操作前檢查工具及機器運行狀況,操作結束后填寫記錄,工具歸位、機器復位并做好保潔等,這都是培養學生形成職業行為規范的重要環節。
3.加強合作意識訓練,建立團隊精神 。應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把合作意識融入教育中,可以在布置任務時以小組為單位,促進小組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使學生具備全局觀念、資源共享與運用觀念、與人及組織的溝通協調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團隊精神。
4.加強責任意識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通過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貫穿責任意識的教育,要求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例如,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說話算數,做事講誠信等;進而延伸到對父母負責,對自己的安全負責,對班級的事負責,從做好值日生、維護班級形象做起,逐步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通過組織一些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生產實訓等,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和工作崗位,讓他們處在不同的環境中,體會各種責任,使之逐步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5.加強職業實踐活動,培養職業歸屬感。通過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平臺,大力為中職學生營造職業氛圍,讓學生在進企見習、頂崗實訓、就業實習的過程中,深入感受職業內容,接觸職業文化,初步形成職業歸屬感;通過學校創業園,倡導學生廣泛參與校內創業團隊,讓他們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使其從管理者的角度理解職業要求,這是培養學生職業歸屬感的好方法;幫助學生制訂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培養他們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自我規劃,讓學生做他們自己想做、喜歡做的工作,他們自然會覺得工作很快樂,從而對未來職業形成較強的歸屬感。
6.建構校園德育文化,打造校園德育環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學校也要營造蘊含道德倫理、富有人文氣息、高雅文明的校園德育文化氛圍,有效發揮校園環境文化育人的功能。這樣既推進了校園硬環境文化的建設,又推進了校園軟環境文化的建設,使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趨于協調,創出自己的德育特色。同時,還發揮職業性特色,使最有優勢的職業技能通過文化載體得以體現,引進相應行業及企業文化,建設真實或仿真的行業企業職業道德、職業文化、人文素養等環境文化,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素養教育,實現中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德育無縫對接,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
7.多方借力,挖掘校外道德文化資源。 道德文化一旦形成較為固定的模式,便以其獨特的方式,對置身其中的校園人進行教育,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它還會從不同的角度,通過各種網絡渠道對社會產生影響。作為學校文化場所,它對社會文化場所的輻射具有其他文化無法比擬的功能優勢,這種輻射主要是通過校園精神的影響力和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合格人才得以實現。正因如此,在拓展創新道德文化活動載體形式時,除了深入挖掘校內資源,充分發揮本校教師的作用之外,還要善于多方借力。重視校園周邊的社區及資源優勢,通過網絡信息的搜集,梳理現有的社會和家長資源,廣泛爭取各職能部門、社會各界和家長的支持。將社區教育資源重新整合,設立校園、社區道德網絡講壇,籌建家校協同教育網上視頻會,定期開展家長微信沙龍等,社區、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多方互動,家校合育,讓學生在群體協同中學會共處、學會交往。
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激發、鼓舞。為了讓學生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我們還根據職校生的特點,構建出了中職德育課多元化評價體系。該評價模式不僅關注學生對德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終生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從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關注過程性評價,把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