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琪

【摘要】Seminar教學法是一種新式教學法,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互動的教學方式。本次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學在校研究生為調查對象,運用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數據收集,并采用因子分析和線性回歸的方法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本校研究生對seminar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和認同感都較高。但是不同的性別和年紀對這種新式教學法的評價卻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關鍵詞】研究生課堂教學 seminar 教學法 認同感 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225-02
1.引言
Seminar教學法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的新式教學法,它是學生主動研究某個問題,老師也參與進來,從而共同研究找出答案的新式教學法。
雖然中國積極地引進了Seminar教學法,但是對于Seminar教學法在實際的使用中的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還值得進一步探究。
2.理論基礎與研究框架
2.1 理論基礎
2.1.1教學系統要素說
李秉德提出“七要素說”,認為教學活動既要包含了教學的主體(學生和老師),也包含教學環境以及一系列的課堂相關活動(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教學目的、學生與老師的反饋情況等),這些要素彼此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
2.1.2有關態度與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極其核心的概念就是態度。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認為態度是一種神經準備的心理狀態,它通過經驗產生并加以強化,并且對人的心理作用產生指導性的影響。態度有三部分組成: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態度是一種比較持久的個體內在結構。
2.2 研究思路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主要討論定性問題。我們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研究。對認同感分解為態度和行為傾向。這兩個維度為衡量指標,測量學生對Seminar教學法的滿意程度和認同感。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在校碩士研究生為總體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選取樣本。
3.2 研究工具
依據所搜集資料以及與同學、老師交流訪談后的結果,自行編制有關Seminar教學法認同感的調查問卷。
3.3 問卷回收及數據處理
以形成的認同感問卷為工具。最終回收到有效問卷306份,有效回收率為88%。
4.結果分析及討論
4.1 研究生對Seminar教學法認同感分析
從上述態度量表中可以看到,喜愛程度的均值要小于合理性和課程滿意度。為了進一步分析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下面對這三個指標進行兩兩組合,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1)。結果發現“滿意度”和“合理性”、“滿意度”和“喜愛程度”及合理性和喜愛程度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顯著性水平均大于0.05)。說明大多數研究生總體態度上對Seminar教學法的認同感不是很高。
4.2 各人口學因素對本校研究生認同感的影響度分析
4.2.1 各人口學要素對認同感的影響分析
1)性別對認同感的影響
表2顯示,性別對于“態度”這一維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sig.=0.351>0.05,),即男生和女生對于Seminar教學法的態度是一樣的。性別對“行為傾向”存在顯著性差異(F=8.816,Sig.=0.003<0.05),通過進一步對行為傾向維度進行分析發現,這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實施Seminar教學方式的課前的準備工作存在一定的差異性(Sig.=0.000<0.05),整體來看女生要優于男生,但是在課中和課后的表現差異不大。
2)工作經歷(年限)對認同感的影響
表3顯示本校工作經歷對認同感中的“態度”與“行為傾向”這兩個維度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sig.>0.05),也就是說本校研究生是否有工作經歷、工作年限的長短并不會影響其對Seminar教學法的認同感。
4.3 課堂教學各因素分析
表4顯示的是問卷中課堂教學各因素題項中所計算出的均值及標準差,可以看到,以上各影響因素的均值都在3.0以上,表明研究生整體上認為我校已擁有滿足Seminar教學方式的基本條件,并且大多數的研究生認為通過Seminar教學方式能夠獲得一定的知識和得到能力的提升。
5.結果
(1)整體來看學生對 Seminar 教學法的認同感還是較高的。合理性的均值為3.55,高于喜愛程度的3.49和滿意度的3.51。
(2)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Seminar 教學法的評價也是不同的。
(3)不同性別的研究生在對待Seminar教學法的態度沒有明顯的不同,但是對研究生的行為傾向產生影響。
(4)研究生是否具有工作經歷并不會影響其對Seminar教學方式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時蓉華.社會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李秉德.教學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