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詩茜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技工院校企業管理專業高技畢業生就業后出現的問題,提出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創新合作模式,為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校企深度融合 實踐性實訓中心 系統性實訓 后續培訓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226-0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技工教育作為一種比其他教育類型更貼近市場、更注重實用性的教育,它以培育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近年來,技工院校企業管理專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本文基于目前技工院校企業管理專業高技學生就業現狀,探究該專業高技人才培養模式的方向。
一、技工院校企業管理專業高技畢業生就業崗位調查分析 筆者對所在學校2012屆101名企業管理專業高技畢業生初次就業崗位進行調查統計,根據調查數據顯示:
(1)行業分布比較廣,有商超零售業、貿易連鎖業、餐飲業、汽車銷售以及房地產銷售行業等,還有其他類型的公司和生產型企業,其中有校企合作單位3個,合計企業近80家。
(2)崗位情況:崗位眾多,主要以行政管理人員 、市場營銷崗位、人力資源管理崗位及傳統的管理崗位為畢業后的首選,還有極少數學生自主創業。
(3)工資收入:學生起薪相對低一些,在1000-1300元/月,一年后平均工資能達到3500-4500元/月。
(4)工作技能和工作績效分析;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技能較慢,工作績效暫時不明顯,還在明顯轉型階段。
(5)人際關系及日常生活狀況分析;學生在處理和領導以及同事關系時比較幼稚,僅處于對方說他們做的狀態,與對方交流較少,學習也比較被動,日常生活能力較弱。
(6)職業認識和職業素養狀況分析;學生的職業認識不清晰,對以后的發展沒有很好的規劃,職業素養也有待加強。
(7)企業評價:學習的主動性不夠,請假比較隨意,溝通能力和抗壓能力有待加強。
二、用人單位對企業管理專業高技人才的要求
(1)專業知識:用人單位看重的依次是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行政管理和市場營銷,另外會計與財務管理、商務策劃、公共關系有需求。其他需要掌握的知識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人與團隊管理、電子商務和成功素質訓練,另外銀行信貸管理、物流管理和稅收實務也有要求。
(2)職業素養方面:實際工作經驗、敬業精神、團隊合作、身心健康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
(3)基本辦公能力:對辦公軟件和辦公設備的運用;溝通能力和商務文書寫作的能力;公關能力以及基本的商務禮儀。
三、技工院校企業管理專業高技人才培養方面的思考
(一)加強校企深度融合,以行業為依托,聯合校企合作的多家企業,聯合打造實踐性實訓中心,變零星式實訓為系統性實訓
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為聘請企業專家為學生授課、開辦講座以及學生到企業參觀或實習,這種模式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及崗位認識都是不系統和零星的。而且在安排學生到企業實訓時,由于企業管理類企業不同于工科企業,企業職能部門難以同時接納太多學生實訓,造成一個班級的學生只有少量學生能到對口部門實訓。針對這種現狀,筆者提出以行業為依托,可以通過行業協會找到多家類似的同行業企業進行合作,每個企業將相同的職能部門可實訓的崗位共享。學校按職能部門建立實踐性實訓中心,比如人力資源部實踐性實訓中心、營銷部實踐性實訓中心、財務部實踐性實訓中心等,將學生按照企業生產崗位和流程,輪流讓學生到這些企業的部門進行實訓,不僅解決了企業容納學生數量的問題,而且有助于學生在不同企業感受同一崗位的不同職業要求和職業能力訓練,對企業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有幫助。
(二)在校企合作的日常中將企業培訓和學生課堂教學融合
針對高技學生對企業各部門的認識不夠以及實習后與領導同事的溝通能力較弱的現狀,建議可以在學校承接企業的相關員工培訓時將企業員工培訓課堂和學生教學課堂融合,課程設置上以企業需求為準,讓學生和企業員工有提前接觸,通過課堂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教學環節,從企業員工身上先了解企業文化、職業素養以及職業技能。課間休息時學生也能與企業員工進行情感交流,對學生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有很大幫助。同時企業也能在這樣的課堂中物色合適的學生,將來招聘為企業員工。
(三)發揮社團的力量,將學生課余兼職與企業相結合
目前高技學生課余兼職多數是自己尋找的,經常出現與專業相關度差,安全隱患等問題。針對此類問題,可以發揮社團的作用,由企業提供可兼職的崗位,社團統一組織學生參與兼職并進行管理,在豐富學生課余的同時,讓學生提前接觸對口企業,而且在安全上也有保證。另外社團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和內部交流,提升學生對企業崗位的認識。
(四)學校做好學生步入社會后的后續服務和培訓工作
學生進入頂崗實習以及以后畢業就業后,仍然需要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學校作為社會服務組織,有責任和義務為走出校門的學生提供后續的服務。學??梢耘c企業保持密切溝通,了解實習學生以及就業學生的需求,按照學生和企業的要求,開設提升課程。這樣,對于初涉社會的學生有機會重新返回熟悉的校園學習,學習的目的性會增強,而且也有助于他們日后的發展。
技工院校企業管理專業高技學生的培養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整合資源,模式創新,探索路徑,創新效益!
參考文獻:
[1]王幀:以“職業人”標準為導向的高職本科“現代企業管理”實踐教學研究,物流教學,2016(2):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