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知識的呈現形式以超文本為主體,非線性學習應運而生。為了讓非線性學習更好的應用于教學實踐,本文結合無線網絡的優點,探討非線性學習模型,并提出如何把該模型靈活運用到學習活動設計中,從而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無線網絡 非線性學習 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235-01
1.引言
信息技術和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無線網絡在校園內的發展,也讓更多的信息以文本超鏈接方式形式呈現在互聯網上。這些信息以“節點”形式相互連接,體現了各種信息資源間的相互交叉,是一種非線性的表現,而這種非線性的信息形式有利于信息的獲取和重組。在這種背景下,非線性學習逐漸興起。通過文獻研究總結出非線性學習如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是比較少的,筆者結合非線性學習特點,大膽提出非線性學習模型,并應用于學習活動設計中,為后續的時間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2.非線性學習的含義
非線性學習研究是一門相對于傳統線性學習研究的新興學科分支,它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對學習的基本神經機制的探索與發現。它是以非線性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以教育認知與神經科學與基石,以現代信息科學與技術為支撐,以復雜領域知識之習得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新型學習形態。
3.無線網絡下非線性學習模型的探索
3.1無線網絡下非線性學習模型的構建
無線網絡具有隨時隨地可以連接上網的便捷性,這讓無線網絡下的學習時間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或者說隨時可以進行學習。也讓學習者可以搜尋海量的資源,學習內容廣泛沒有限制。同時方便學習者之間與教師或者專家之間進行實時交流溝通,對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質量有很大幫助。通過對非線性學習理論基礎、無線網絡下學習的特點的簡單分析初步設想無線網絡下的非線性學習模型如下圖所示,主要包括:學習者、知識單元、教師、學習監督、學校、伙伴六個要素。無線網絡構建了非線性學習環境,在此環境下,學習者在學校的常規課程學習中,已經掌握基本的基礎知識。另外,在教師的資源以及無線網絡資源獲取支持中,學習者可自定義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式,主動構建知識單元,并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對其學習監督,監督的途徑主要通過微博、微信、QQ等工具。在這模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僅是學習者學習資源的支持者,更是學習者的學習伙伴。學習者進行更多的學習依賴自己去尋求學習資源,并找到學習資源之間的知識鏈接點,學習者在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和解答。另外,學習者和同伴之間也需要交流合作。學校也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物理環境,比如咖啡屋、圖書館、教師等。
3.2無線網絡下非線性學習模型的活動設計
(1)準備階段。非線性學習活動的準備階段主要包括課程資源提供、教學目標、學習任務設計。
(2)實施階段。依據非線性學習活動設計模型,學習活動在無限網絡下開展,學習者根據學習任務目標自主選擇研究內容,自主選擇教學媒體,選擇恰當的時間地點和學習工具進行學習,自主架構知識體系,制定好學習策略,并加強自我學習行為監測。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尋求教師和同伴的幫助。
(3)評價監測。非線性學習活動設計評價主要從過程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兩個方面。過程性評價主要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交互行為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可視化分析。診斷性評價主要是將學習活動中涉及的元素看作一個整體,主要以同伴互評、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的方式對學習成果和學習表現進行評價,期間需要進行評價表的設計。
4.結束語
本文針對非線性學習特點結合無線網絡的優勢,探討了無線網絡環境下的非線性學習模型,并就如何應用到學習活動中提出了些見解,為非線性學習實踐研究提供一個參考,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沒有對其模型的效果進行實證研究,這個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補充。
參考文獻:
[1]王繼新.非線性學習:數字化時代的學習創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9
[2]易凌云,廖莎,萬力勇.認知靈活性理論指導下的網絡非線性學習[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作者簡介:
陳云(1991年11月16日—),女,漢族,安徽人。研究生學歷,教育信息化、遠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