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欽
摘要: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只有精心設計詞語學習環節,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結合語境,把握詞語感情色彩;想象意境,豐富詞語內涵;對比辨析,擴展詞語外延;練習造句,鞏固內化語言。
關鍵詞:詞語教學;語言環境;理解運用;豐富積累;素養
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中大部分都是關于詞語積累、運用方面的內容。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認為高年級詞語教學并不重要,只是簡單地讓學生讀讀、抄抄,只強調積累,缺少詞語的運用練習。筆者認為,只有精心設計詞語學習環節,注重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結合語境。把握感情色彩
“感情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詞語具有表情達意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品讀、感悟中把握詞語豐富的感情色彩,體會詞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準確運用。
蘇教版六年上冊《鄭成功》一課課后第3題,“讀讀下面的詞語,說說它們的感情色彩,選擇其中的兩個詞語造句。慷慨激昂、橫行霸道、喜出望外、驚恐萬狀、載歌載舞、負隅頑抗。”這是小學課后練習中首次出現讓學生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訓練,為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詞語所包含的情感,可進行如下教學。
1.明晰概念。詞語的感情是指附加在某些詞語上的褒揚、喜愛、肯定、尊敬或者貶斥、厭惡、否定、鄙視等感情。
2.結合語境理解。找出詞語所在的語段,如,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寶島臺灣!”“慷慨激昂”意思是情緒、語調激動昂揚而充滿正氣。文中體現鄭成功對侵略者橫行霸道這一行徑的痛恨,也表達他對祖國統一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所以表達的是激動昂揚、態度堅定的語氣。“橫行霸道”可聯系上文“強占、殘酷地奴役、恨透”等詞理解侵略者囂張、蠻橫、為所欲為的野蠻行徑。
3.朗讀感悟。看到侵略者強占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臺灣島,并且在島上殘酷地奴役臺灣人民,在那里橫行霸道,無惡不作,鄭成功的心情如何?(氣憤、憤慨)你我作為中國人,心情如何?帶著這樣的心情,我們怎么讀好鄭成功說的這段話?
4.練習造句。在理解朗讀的基礎上辨析造句,學生對詞語感情色彩的理解才更為真切,他們能根據情感表達需要選用恰當的詞語,從而學會準確運用。
二、想象意境。豐富詞匯內涵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想象感知形象,讓詞語成為學生頭腦中豐富的畫面。教師應從文本的語言出發,由表入里,引導學生透過詞語的表面挖掘隱藏在背后的更深刻的內涵。
如蘇教版第十冊《嫦娥奔月》課后第4題,“說說帶點詞有什么特點,再照樣子寫幾個。(1)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2)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飄飄悠悠”寫嫦娥吞下仙藥飛天的情景,衣帶飄飄,體態輕盈優美,動作舒緩柔和,是那樣的美好。“碧藍碧藍”寫出了夜空的靜謐美好,給人無限的遐想。高年級學生對于這種“AABB”和“ABAB”式的詞語其實早有豐富的積累,如果此道習題僅停留在積累詞語上,未免太單薄了,應透過詞語讓學生感受課文美好的意境,從而感受人物美好的心靈。
師:請同學們先輕聲讀一讀這兩句話,注意帶點的詞,感覺怎么樣?
生:“飄飄悠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輕盈、優美,能讓人聯想到嫦娥美麗動人的姿態。
生:“碧藍碧藍”讓人聯想到美麗的夜空,藍得透徹,藍得可愛。
師:美好的環境襯托嫦娥美麗善良的心靈。透出關鍵詞語聯想到美妙的畫面,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那么從構詞特點上再讀讀這兩個詞語,你們又將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生:讀得順口,感覺很美。
師: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適當地運用這種結構的詞語,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們能說說類似的詞語嗎?
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自己平時積累的詞語。想象意境,豐富畫面,是學生理解學習語言的好方法,在品讀想象中豐富詞匯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三、對比辨析。擴展詞語外延
辨析近義詞,也是詞語教學的重中之重,在課后練習中,常會碰到理解意思相近的詞語,學生在運用中經常會造成混淆。如,蘇教版第十冊《灰椋鳥》課后第3題,“讀讀下面的句子,說說這兩個帶點的詞能不能調換,為什么?(1)我們選好觀察位置,便在那兒等候灰椋鳥歸來。(2)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觀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觀察、觀賞”雖是一對近義詞,但仍有區別,觀察是仔細察看,觀賞是觀看欣賞。對于這兩個詞的理解可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觀賞”雖表示看但重在“賞”,表示欣賞,贊賞,陶醉、流連在美景中用“欣賞”。第1句,作者準備去看,未看到鳥兒歸林只能用觀察,第2句是作者欣賞到鳥歸林時壯觀的景象和歸林后喧鬧的情景,是作者沉醉其中,因此用觀賞。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用這兩個詞語造句,然后再讓學生說一些表示觀看的詞語。
學生只有在語言環境中加深體會,理解詞語的準確含義,對近義詞的辨析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明明白白。
四、練習造句。鞏固內化語言
祖國的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構詞極其豐富,一個字可以組成不同的詞組,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所表達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樣。高年級詞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上,更要讓學生結合語境學會準確運用。
蘇教版第十冊《音樂之都維也納》課后第2題:“聯系上下文,說說帶點詞的意思。(1)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2)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蕩。”對于這兩個詞語的教學,如果只讓學生理解意思而不加以練習的話,其實許多學生會出現似懂非懂的現象,如果教師能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辨別、分析,那么,理解它們的意思也就水到渠成了。師:“搖籃”有兩種解釋:一是供嬰兒睡的家具。如,小寶寶在搖籃里甜甜地睡著了。二是比喻文化、運動等的發源地。如,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發源地。表達第二種意思的句子也有很多,如,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少年宮是發展學生興趣的搖籃;接著讓學生按“()是()的搖籃”這種句式練習說話,如:蔚藍色的地球是生命的搖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摻和”的意思有(1)參與、插手;(2)把兩種不同的東西和在一起。在文中應該選擇第2種意思,接著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摻和”的不同意思造句,如,小明愛摻和別人的事,常常弄得里外不是人。我把蜂蜜摻和在涼水中當飲料喝;奶奶把幾種草藥摻和在一起熬湯給我喝,治好了我的咳嗽……
詞語是構成語言的最基本單位,課后練習又是言語實踐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高年級課后練習中,詞語教學不容忽視,教師應結合教材及語言學習規律,認真設計言語實踐環節,在豐富學生詞匯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