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權
摘 要: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政治的風起云涌,文化越發體現出它在凝聚力量,團結人心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向來受到我國的高度重視。十八大報告在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進行描述時,用了“顯著增強”這四個字,可見我國的文化發展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本文就將談一談推動我國農村文化政策創新的一些建議,旨在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又好又強的發展提供一臂之力。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農村文化政策;創新
一、引言
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一條腿是文化軟實力。如果物質硬實力不行,那么這個國家可能一打就垮,一打就敗。但如果文化軟實力不行,那么這個國家可能不用打,就會轟然倒塌,一敗涂地。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隨著政治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向,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發凸顯,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特別是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就變得十分緊迫。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了“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不可少的五項新要求之一,并對“顯著增強”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總體要求,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扎實。十八大報告用了“顯著增強”這四個字,可見我國現在的文化軟實力發展還不夠好,不夠強,而如何從創新文化政策入手推動我國農村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就成為人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二、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當前一個時期,我國的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在10%以上,增長勢頭強勁。就文化產業的市場規模來看,2015年,我國的文化產業實現了突破式的發展,文化產業及相關法人單位增加值達到了一萬多億元,約占GDP總量的3%,2011年更比2010年增長了近22%之多,近兩年發展勢頭更是勢不可擋。就結構和人員規模來看,截止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達到了50.8萬個,從業人數達到了1280多萬,資產規模也突破了3萬億元大關。但面對這些這些可喜的成績,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暴露出諸如人才隊伍不先進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1.人才隊伍不先進。近年來我國農村文化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不斷增加,但人才隊伍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即專業拔尖的人才不足、文化管理和市場營銷人才不多、創新型人才比重更低。一方面,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另一方面也會由于開發盲目混亂而使其受到破壞。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由于長期以來的教育體制,既使得人們的創新能力與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國很少能拍出像《蝴蝶效應》、《星際穿越》這種具有夸張大膽想象力的電影,這就不利于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2.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這種不平衡首先是中西部發展的不平衡,毋庸置疑,東部地區發展迅速,占有絕對的優勢,而中西部發展較慢,文化產業發展也就后勁不足。有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東部農村地區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量占全國總量的63%,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占本地區的近3%,而中西部農村地區僅占本地區的1.88%和1.56%。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失衡,嚴重導致了文化產業的失衡。另一個就是城市與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城市快速崛起,但農村人口仍然占據了總人口的一半還多,文化產品在農村的供給很是貧乏,如何開拓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市場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最后就是我國的文化產業發與國際市場的脫軌。雖然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食糧,但我國在農村文化保護方面顯然有些過了頭,在文化產業的開放方面采取保守和謹慎的態度,這就使得我國的農村文化發展喪失了一些重要的機遇。
三、我國農村文化產業政策的創新策略
面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創新文化政策,以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依據和方法就至關重要。
1.加快農村文化產業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文化領域都呈現出這樣一種狀態,那就是農村文化產業一般都是由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對其進行管理,文化產業都已經向前邁了一大步了,法律法規還沒有給予行之有效的落實。正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是保護一切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快農村文化產業的立法,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就顯得至關重要。總體來看,我國諸如《文化產業促進法》這樣的與農村文化產業專門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比較少,大部分都是像通知、文件、報告這樣的政策規定,這就不容易形成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文化環境。一方面,要建立法律法規保護我國的文化資源,資源是人們從事文化活動的關鍵,資源一旦保護不當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或資源的配置混亂,引發顧此失彼,頭重腳輕的現象,所以,通過立法來確保農村文化資源規范有序地開發和利用意義深刻。另一方面,要注重對農村文化遺產及自主知識產權等方面的保護,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彰顯著我國的文化智慧,是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民族都無法復制的,因此必須加以保護。而自主知識產權則體現著我國的農村文化創新意識和創新力度,也應該通過法律的手段將其保護起來。
2.大力實施人才強國,培養農村文化產業人才。人才始終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根本力量,我國實施人才強國的戰略方針,就是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通過各種途徑,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加快中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的進程,努力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大軍,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為實現新時期新環境偉大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而堅持把人才作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要求,指的就是要培養出一批無論是在素質還是在能力方面都技高一籌的文化產業帶頭人。首先,國家要給予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有了政策,人才培養的計劃才能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發展,而有了資金,人才培養的計劃才能行之有效,切實可行的落實。其次,高校要重塑人才培養的理念。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高校的培養理念往往決定著人才的發展走向。隨著市場競爭的越發激烈,高校培養人才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市場的需求面上,為此,高校就可以與農村文化產業對接,建立培訓基地,使學生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有機統一。最后,文化企業要加大對員工的在崗培訓。文化企業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員工的素質和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前瞻性,所以,企業就要善于對員工進行培訓學習,鼓勵員工進行文化創新,從而實現文化創新和文化管理的同步發展。
3.樹立農村文化產業品牌,塑造農村文化產業形象。品牌效應具有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農村文化品牌就國家和地區而言,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形象的象征,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而就企業而言,則是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殺手锏。創新我國的農村文化政策,離不開樹立我國的農村文化產業品牌。如何樹立這樣一個品牌,就需要我國的文化產業在立足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善于吸收國際上的先進文化,從而創造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而又受市場、受國際社會歡迎的文化產品。
四、結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哪一樣都曾在世界的舞臺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當中國能夠像好萊塢拍攝《功夫熊貓》那樣,將外國的珍寶包裝在中國的文化外衣下,再產銷到外國的時候,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勢必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黃先蓉,郝婷.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政策需求與制度創新[J].科技與出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