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惠
幼兒科普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游戲等活動,開啟幼兒心智,培養探索意識,獲取科學知識。幼兒教學中的科普活動也深受幼兒青睞,它既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滿足他們的動手和交往需要。在幼兒一日的生活和教育實踐中,我們的做法是根據新《綱要》對幼兒科學領域的目標要求,力求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索,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認知結構,主動獲取知識。
一、提出疑問一主動探索
對于幼兒來說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他們的日常和身邊。幼兒的天性就是對什么都好奇,什么新鮮的事物他們都要看個究竟,問個明白,幼兒學習的內在動力就是會提出疑問。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孩子主動求知的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的疑問認真加以鼓勵和引導,耐心細致地給予解答,讓幼兒學會細致觀察周圍事物,并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最終把孩子引入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來。“天空為什么是藍色而不是粉紅色?”“為什么有白天還有黑夜?”“恐龍厲害還是獅子厲害?”“為什么紅燈停綠燈行?”“為什么汽車的輪胎上有花紋?”“為什么變色龍要變色呢?”“為什么豬要滾泥巴?”孩子形形色色的問題無處不在,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豐富、足夠的科學知識儲備,要顧及幼兒直接經驗不足的年齡特點,盡量不要使用科學的術語和概念,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積極鼓勵幼兒利用視、聽、觸、嗅等感觀,感性地認識和了解事物,使幼兒的直接經驗得到擴展。同時,在教學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盡量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和科學精神。
二、創設環境一樂于探索
在科學活動中材料是物質環境的一部分,是幼兒探索的主要對象。只有讓幼兒不斷動手又動腦,才能讓幼兒不斷發現科學奧妙,激發其學科學的興趣。為了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教師要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提供多樣、適宜的操作材料,幼兒只有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主動探索,才能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幼兒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對事物的好奇心較多停留在表面,看見什么都想自己去摸摸,去擺擺,凡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自己去看才會相信。
三、動手操作一學會探索
科學探索知識教育的核心是讓幼兒充分經歷探索、發生的過程,發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要求教師不僅關注知識本身的價值,更要讓幼兒在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能力。教師應在他們有疑惑、有挫折時,采用啟發性或暗示性的語言,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給予適當的引導,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并培養幼兒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磁鐵”這一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假設:“磁鐵除能吸鐵以外,還能不能吸引其他物體?”我們特意為幼兒準備了紙片、大頭針、毛線、鉛筆、圖釘、文具盒等物品,先讓幼兒說說這些物品哪些能被磁鐵吸引,然后指導幼兒進行實驗,用科學實驗證明他們猜測得對不對。幼兒根據實驗事實,得出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和含鐵的物品。這種學習方式幫助幼兒學會用科學的步驟來探索和解決問題。在動手的環節,教師更應引導幼兒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如比較、測量、重復實驗等,來解決探索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如,在“怎樣讓紙跑得更遠”的教學活動中,有些幼兒直接拿紙往前扔,有些幼兒把紙揉成一團向前拋,還有的幼兒把紙折成紙飛機飛。除讓幼兒測量和比較每次實驗中紙“跑”出的距離外,更要用重復的實驗方法來驗證,因為紙飛機每次飛出的距離都不一樣。要讓幼兒在眼見為實的實驗中懂得科學道理,更要讓他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討論交流一總結探索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記憶信息、表達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幼兒把實驗中的現象或探索結果用自己的方式記憶下來,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索過程,對于幼兒總結自己和他人經驗十分有益。教師應重視組織幼兒自我總結和與同伴交流經驗的教學環節。幼兒在進行自我總結時需要不斷回憶整個學習過程,能夠促使幼兒進一步思考。討論交流有利于他們分享經驗、積累經驗,還能提高孩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促使幼兒從同伴的活動中受到啟發,學到有益的經驗和方法。如,在開展完“浮沉”的教學實驗活動后,教師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在實驗探索過程中的發現:“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有的東西會浮起來,有的會沉下去?”通過相互討論交流,讓幼兒懂得了質量輕的東西會浮起來,重的會沉下去的科學道理。幼兒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會自主反思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思路、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傾聽習慣也同時得到了培養。
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有助于幼兒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一生的學習和工作帶來很大的益處。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把培養幼兒科學探索能力作為己任,創設各種有利條件,讓幼兒從小在科學的氛圍中茁壯成長。僅僅對語文教學質量具有深遠的影響,還對小學生以后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國的小學識字教學中依然存在許多誤區,制約著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導致小學生的識字水平能力比較差,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