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勝霞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自主構建,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有效情境的創設要把握好以下五種關系:情境的形象直觀性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之間的關系;情境的趣味性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情境的“生活味”和“數學味”之間的關系;情境的開放性和指向性之間的關系;情境的新穎性和實效性之間的關系。
創設最佳教學情境,促使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自主構建,一直是一線教師投身課改、追求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然而,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對創設教學情境的意義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夠恰當,不能發揮情境應有的價值,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那么,怎樣創設情境才能使其真正發揮效能呢?下面以案例的形式就創設有效情境中應正確把握的幾種關系談一點認識。
一、情境創設的形象直觀性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之間的關系
[案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五年級下冊)
師: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體的模型,閉上眼睛摸一摸,睜開眼睛看一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有幾個頂點?(學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分析]案例中的操作情境,如果用在小學低年級“認識物體”的教學中,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數一數的體驗,使學生初步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簡單特點,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但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直觀性的操作情境,會抑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小學高年級空間與圖形教學中,要逐步訓練學生眼前無物體,腦中有物體,培養空間想象力。如上例,當教師提出長方體有幾個面的簡單問題時,學生腦中應構架出一個長方體模型,通過想象再現,得出長方體有6個面的結論。只有當有些學生想像受阻時,才引導他們觀察長方體的實物,通過看一看、數一數的直觀操作來完成。
[思考]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思維特點,的確需要創設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但情景創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難易程度的學習材料、不同學段學生的思維水平來確定。
二、情境創設的趣味性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案例]教學“8的乘法口訣”(二年級上冊)
教師設計了一個應用鞏固的游戲情境——“舞大龍”。戴上威武的“大龍”頭飾的老師自己當“龍頭”,手里拿著許多口算卡片,“龍頭”舞到哪兒,就指定身邊的一位學生回答?;卮饘α?,這位學生就可以拉著教師的衣服跟在后面做“龍身”,下一個學生則接著拉著前一個同學的衣服。“大龍”一直在教室里舞著,場面越來越大,氣氛越來越熱鬧。這時,我們發現拿到卡片的學生已經不再傾聽思考,而是交頭接耳,嬉戲玩鬧。沒有輪到的學生明顯分為兩種:一種在等待,另一種卻放棄了,“我才不稀罕呢!”。
[分析]以上教學情境符合低段孩子活波好動的特點,練習活動很有趣,起初學生熱情高漲,都在傾聽思考,爭取加入游戲。但隨著活動的推進,活動變成只針對一小部分學生,大多數學生沒有參與。從另一角度看,這一情境形式單一,耗時較長,效率不高,學生知識和計算技能的訓練不足,有的學生已注意力分散,產生消極情緒,不易達成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
[思考]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情境時,不僅要體現童趣,更關鍵的是要緊扣教學目標。應針對三維目標及教學的重、難點創設情境,創設的情境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節課我們不妨設計一些練一練、說一說、做一做、辨一辨、爭一爭等豐富多樣的情境,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使情境創設更好地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三、情境創設的“生活味”和“數學味”之間的關系
[案例]一年級《分類》
教師為了很好地引入分類知識,精心準備了琳瑯滿目的生活物品,儼然一個小型超市,讓學生進行物品分類。這節課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漲,教師也忙得不亦樂乎。
[分析]學生一直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很踴躍地參與和投入,并能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解決現實問題。課堂的“效果”似乎很好,但是冷靜想一下,學生有沒有學習到相關的數學知識?有沒有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學生的認知水平仍然停留在已有的經驗水平上,既沒有效率,也沒有得到新的知識,導致課堂教學低效化。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每節課都這樣準備肯定是極不現實的。生活情境的創設只是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一個輔助工具,若一味地突出數學知識的“生活味”,必定把數學本質化的“數學味”沖淡了。
[思考]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形象具體化,增進孩子親近數學的積極情感。但我們必須明白:情境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的,我們創設的情景必須淡化過濃的生活味,把情境中的數學味凸顯出來,切忌舍本逐末,要努力做到二者的平衡、調和,創設“生活化”與“數學味”相結合的問題情境。
四、情境創設的開放性和指向性的關系
[案例]五年級下冊《相遇問題》
開課先請兩位學生從教室的左右兩邊走到中間,模擬演示相遇問題。學生演示完后,教師問全班:”從剛才的演示情景中,你發現了什么?”生1:兩人走路,一人慢,一人快。生2:一人走的多,一人走的少。生3:他們邊走邊笑。生4:他們的態度不夠大方……
[分析]教師安排此情節,主要是想由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和發現數學現象,讓學生真切感受和體會運動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面對面走),走完全程,直到“相遇”,初步感知相遇問題的特征。但這樣缺乏指向性的情境難免會產生學生漫無目的的回答。由此我想起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常常遇到的令人尷尬的局面:讓學生說從主題圖里看到了什么?學生說得天花亂墜,但沒有一個切中主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情境只注重了開放性,而指向性不明。就上述案例而言,不妨有針對性地演示,先讓兩學生分站兩地,在老師的指令下面對面同時出發,一直到走完全程,即相遇,這樣分步驟演示,幫助學生建立相遇問題的特征。
[思考]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等理念。這說明了數學課堂應該具備開放性,即:開放的教學環境、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思維方式。這決定了小學數學情境的創設應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聯系起來,增強數學的現實性。我們在關注情境的開放性的同時,更要關注它的指向性,所謂“形散神不散”,以情境為依托,直指數學問題,通過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
五、情境創設的新穎性和實效性的關系
[案例]五年級上冊“最小公倍數”
在最近一次的青年教師賽教活動中,一位教師執教“最小公倍數”一課。她為了體現情境的新穎性,創設了一個經典的故事情境:阿凡提的朋友是巴依老爺家的長工,巴依老爺是個吝嗇鬼,總想著拖欠工資刁難長工。他說:“我的賬房先生出去收賬每過2天回來一天,我的管家外出管理牧場,每上3天班回來一天,要管家和賬房先生都在家,才能發給你工資,你去等著吧?!边@可難壞了長工,他找阿凡提出主意,阿凡提眼珠一轉,有辦法了,你們猜猜,阿凡提想到什么辦法了?問題拋出,學生都傻了,沒有一個回答的。這位教師就此打住,草草收場,趕緊轉入下一環節。
[分析]對教師而言,這是一個“舊”的故事情境,但對每一屆的學生而言,依然是一個新穎有趣、頗具挑戰性的故事情境。創設此情境,既可激趣激思,又可體現數學知識的應用性。理應是個不錯的設計。學生不會回答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讀懂故事情境中的數學信息,需要教師的指點引導,而這位教師沒有及時發揮主導作用,致使很好的情境喪失了它應有的價值。這位教師不妨在這里做細做實,先引導學生弄懂故事情境承載的數學信息,然后提供日歷,讓學生動手分別圈出賬房先生和管家的在家日期,再引導發現是3的倍數和4的倍數,可以領工資的日子是3和4的公倍數。
[思考]教學中,教師總是會挖空心思地創設一些新穎的情景,尤其是賽教課上。情境創設并不是越新穎越好,主要看它是不是具有實效性,能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考,激發起學生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和欲望,能不能發揮情境的最大價值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總之,創設情境關注的焦點落足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這個情境本身是什么。情境創設應以合理選取情境材料為前提。以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段特點為基礎,以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以激發數學問題意識為導向,以能否承載數學知識為標準。創設情境時,只有重視課程資源開發、緊扣教學目標、尋找“生活原型”并挖掘“數學味”,才能避免現存問題的重演,才能提高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