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男
摘要:在教學中,教師很好地“理解數學”,就可以間接地讓學生學好數學,應用好數學,使得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也是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而學生要真正理解數學就必須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所以,教師需要多重視教學設計,重視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從數學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角度構建教學過程、設計數學問題,這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關鍵詞:理解內容;把握教材;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在我們教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教師在檢查作業時說:“學生不理解題意,不會做題目,審題不行呀!”可靜下心來仔細思考這個問題時,我覺得并不是審題這么簡單,我倒認為很多的時候是教師在教學時對數學內容不理解,對整體的數學知識體系理解得不透徹,對數學思想、方法理解不夠。作為一名好的數學教師,只有站在比較高的角度理解數學,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有效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掌握數學方法,從而實現對課堂教學的輕負高效。
一、全面理解每一個數學內容。弄清教學目標與任務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大家的確也越來越重視“讀書”,也越來越覺得沒文化是很可怕的事情。可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數學教師,卻很少看自己所“教”的數學書。在教學的時候經常只關注“怎么教”的問題,認為教材不需要研討,不需要進行觀察比較,至于“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就更不需要考慮,因為教材已經告訴了我們,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內容,根本沒有必要去深度理解,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例如,教學五年級教材中“認識平行四邊形”這一知識內容時,很多教師教學效果不佳,不僅內容多,經常是上完課都感覺不出重點到底在哪里?這個問題我也曾經有過困惑,但是通過多次翻看教材,比較不同版本的教材,發現其實在小學階段對于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知識,教材只需要我們從生活中抽象出符號后,讓學生體驗理解研究邊的特點,不要理解其他特征。至于為什么要這么定義,其實我們不需要多深究,可以嘗試總結概念,但沒總結出來其實也是沒問題的。那么如何來教這個內容呢?我認為教師可以跳出教材,在上新課的過程中聯系實際,取定合適的題材,讓學生先明白有些事件的發生有些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那么這個題目盒子里放入的全部是綠球,可以讓學生做出正確判斷,一定能摸出綠球的,不可能摸出其他球。有了對這一內容本質的理解,學生掌握這一知識就不難了。
二、全面把握理解整套教材。明確“教什么”
研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時,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我們的教材是根據知識的認知特點和難易程度,將知識點分割成了多塊放置在不同的年級里,比如“觀察物體”“分數”“小數”“數的運算”等很多的知識都是這樣安排的;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要全面理解整套小學教材、圍繞整個知識點,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開展教學尤為重要。在教學時,我們不僅要弄清楚自己所教的內容,而且要非常清楚這一知識點在前面哪些知識基礎之上,這節課我到底要教會學生什么?準確把握好度是關鍵。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也緣于數學方法理解不透徹,沒有很好地弄清算理,內化算法,沒有很好地將知識聯系起來,所以在教學某一具體內容的時候,我們可以站在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有效教學。
三、正確理解數學思想和方法。深思“如何教”
理解數學思想和方法我認為重在“悟”。而“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在教小學五年級上冊《解方程》例3這一知識時,最關鍵的是滲透轉化思想,而滲透轉化需要讓孩子們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碰“釘子”,自己感悟了以后才發現要計算這樣的方程,用等式性質是無法求出方程的解的,而這時我們只能將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例1的類型,方可求出結果,而我們很多的教師在教方程的時候卻沒有很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思想和方法,覺得這樣處理教材不妥當,還不如用老教材中的數量關系式去求方程的解,所以這時教師就要轉變教學方法去教學生解方程,可到后面解決稍復雜的方程時,自己就不知道該怎么教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時,一定要正確理解好數學思想和方法,真正理解它對于你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會什么樣的幫助?如何滲透它?這都是我們在教學時值得深思的問題。當然小學階段有些數學思想的滲透跟很多知識有一定的聯系,只有正確地認識、正確地理解,才不會本末倒置,進而使課堂更有效。
所以說教師的認識,可以影響一批學生的發展。教師很好地理解數學,可以間接讓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應用數學,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也是我們數學教師的價值體現;而我們的學生要真正理解數學就必須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所以教師需要多重視教學設計,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從數學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角度構建教學過程、設計數學問題,這是我們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