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紅
摘要:困難怎樣去克服,在克服的過程中應該怎樣去堅持學生說不出來,而教師要求的也只是學生一個完美的答案。因為分數就是指揮棒,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少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其實學生在活動中能否積極投入,能否去努力探索,這個參與的過程十分重要,即使活動的最后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也應該從學生體驗寶貴經驗的角度加以重視,而不是僅僅重視最后的結果。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考試;知行統一
期中考試剛剛結束,在放學的路上,聽到一個低年級學生興高采烈地和家長報喜:“媽媽,我這次考試思品得了100分。”媽媽也高興地把孩子好一頓表揚。望著娘兒倆的背影,我猛然象是受到了什么觸動,不禁陷入了沉思:這個孩子卷面得了100分不假,但現實生活中,他果真能做到那么好嗎?他的實際行動還能得到100分嗎?還是我們的評價在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誤區?有了這種想法,下午來到單位,我第一件事就是找來整套的思品試卷,仔細地琢磨了一番,終于發現幾個突出的問題還擺在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
一、試題避發散就集中
因為是筆試試卷,所以教師在出題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分數的精確。從填空題開始,到后面的問答題,每道題多少分,甚至每個填空多少分都非常精確,而且根據教材答案都是唯一的,特別是高年級涉獵了太多的歷史知識,例如,六年級的選擇題:“九一八”事變發生于哪一年?中國近代史上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對錯都沒有爭議,所以教師在閱卷的過程中減少很多麻煩,也降低了閱卷的難度。
二、試題重結果不關注過程
大多數教師都忽視對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只過分地注重結果。如果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困難,我們會怎樣?相信80%以上的學生都會答出要積極想辦法來克服困難。而現實的狀況卻是學生只會說而不會做。困難怎樣去克服,在克服的過程中應該怎樣去堅持,學生說不出來,而教師要求的也只是學生這個完美的答案。因為分數就是指揮棒,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重視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其實學生在活動中能否積極投入、能否去努力探索,這個參與的過程十分重要,即使活動的最后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也應該從學生體驗寶貴經驗的角度加以珍視,而不是僅僅重視最后的結果。因為我們要的不僅僅是卷面上的100分,我們需要的是真正面對困難時能知難而進,不輕易向困難低頭的下一代。
三、評價要求統一。不追求多元
現在大多數的評價都是教師來評價學生,而且評價的形式單一,只是一張試卷,沒有多元化。其實學生既是被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學生之間自評、互評都會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收到不錯的效果。在評價方法上也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例如觀察法,教師和學生相處時間較長,通過觀察會發現并了解他們在活動中的各種表現,以此對學生來進行綜合評價。訪談法,教師通過開展與學生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學生發展的信息,并了解學生思想感情的變化。還有很多我們已經在做的,像學生成長記錄袋、學生作品分析等,如能把這些不同的評價方法綜合起來運用,并能匯集來自教師、學生、家庭各方面的信息,就會準確、全面地評價學生,并能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在后續活動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幫助學生不斷積累成功體驗,健康、自信地成長。
四、學生不能很好地做到知行統一
問卷式測試,只注重了甄別的功能,一分之差也能分出高低,卻忽視了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在測試過程中問學生選擇哪種品質,是誠實還是撒謊時,100%的同學都會選擇誠實。可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實際行為卻大相徑庭,現在的學生受社會風氣的影響,現實、勢利。因此,如何把學生的認知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行為,讓他們真正做到知行統一,是品德課測試的一個大難題。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主旨都是培養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因為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因此,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看卷面上的成績,更要看他們實際具備的素質,我們既要讓評價結果成為反思與改進教育教學的重要依據,更要利用評價結果進一步發現問題、改善教學,切實提高課程質量,更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于探究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