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霞
一、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有待提高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計算機文化、初步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
2.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教學資源缺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國家對教育加大投入,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為農村中小學配置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和白板教室的電教設施設備,但都集中在農村中學和中心小學,對于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中學和偏遠小學來說,只是奢望。從學校建設來看,即使有點錢也大都花在蓋教學樓和教職工宿舍這些基礎設施上,解決近幾年的學生入學高峰問題,而花在信息技術教育設施上的資金很少。由此可見,資金缺乏,導致基礎設施薄弱,是影響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最大制約因素。
3.信息技術教師沒有達到專業水平
目前仍然有許多農村中小學沒有專業的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和信息技術任課教師,很多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是其他任課教師或學校班子成員、后勤人員兼職的,沒有學習過專業的信息技術知識,只是接受過一些電腦基本知識的培訓,他們的理論水平、專業水平很低。
4.信息技術教育硬件、軟件建設不同步
信息技術教育裝備過程中重硬件、輕軟件的思想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學校的領導中普遍存在。學校領導在對外匯報工作或是總結時總是說學校添置的硬件設備有多少多少,而軟件和資源卻只字不提。原因很簡單:認識沒到位。至于開發校本資源來說,那更是存在著一無資金,二缺人手,三沒技術的困難。
二、促進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措施
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關系到信息技術教育能否全面普及,從目前的實際來看,要更好、更快地在農村中小學教育中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亟待解決以下問題: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謀劃適合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思路
首先,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學校領導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升學率,而且還能促使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應把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強對信息設施和信息資源的建設,為信息技術教育專業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為學科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激勵政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和應用氛圍。
2凈取項目,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學校要利用有限的資金因地制宜,尋求有效的方法來發展信息技術教育。比如,要建一間真正的多媒體教室得花十幾萬元,這對于經濟較差的農村中小學校來說是不敢想的。我們就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早年給各校配置的vcD機、投影儀、電視機和音箱等設備,購置一臺電腦,再買一塊帶輸出端口的顯卡,將這些設施配置到普通教室中,就成了一間簡易的多媒體教室。整套配置下來花不了多少錢。我們自己買網線、交換機,自己布線,幾千元錢就可以建成學校的小型局域網,這樣就節約了許多資金。另外,還要積極組織和發動社會力量進行投資,以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教師信息技術素質的高低,是農村中小學學校實施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加強專業人才實際教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農村信息技術教育順利進行的保障。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吸納專業知識人才到農村學校。同時,必須加強教師在職培訓和校本培訓,在職稱評定、考核評優中給信息課教師與其他教師同等待遇。還要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和中小學校長進行計算機及網絡等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4.加強教學科研,促進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
由于“教無定法”,新課改提倡課程整合,但是不同學科要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術環境的支持,各學科教師完全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教學實踐中結合相應的學科創造出多種多樣、實用有效的整合模式與整合方法。讓信息技術教師配合相應的學科教師進行多媒體實驗教學,從而讓更多的教師認識到,“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法早就過時了,不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將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同時,制訂有關激勵和獎懲措施,促使老師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研究信息技術,逐漸探索出新型的學科教學模式。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已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教育關系到科技發展、全民發展,乃至國家振興。目前,我國的農村信息技術教育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只有在了解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才能推動我國的農村信息技術教育不斷地向前發展,使農村孩子也享受到與城市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充分體現教育的公平與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