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毓峰
如何改進小學語文高年級的“作業設計與批改”工作,是長期以來困擾教師的突出問題之一。我嘗試設計“綠色”作業,實施“綠色”批改,努力實現“作業設計與批改”的提質和增效。
一、突出核心。由一般向焦點集中
我認為,“綠色”作業的第一標準是要聚焦核心問題。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我始終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關鍵性訓練點為重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以解決核心問題為目標的作業,做到刪繁就簡,突出重點。
如,在教學《唯一的聽眾》一課時,按照常態,我會讓學生抄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以及精彩句段,然后逐段設計各類問題,要求學生逐一進行解答。由于作業內容較多,且各類問題一般化、程式化傾向比較嚴重,學生往往感到作業任務繁雜而陳舊,不愿意主動完成作業。即使完成作業,也只停留在積累的層面上,并沒有達到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說,沒有在核心目標的實現上有較大的提升。
《唯一的聽眾》一課所在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通過對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的情感”。針對這一訓練重點,我打破以往慣例,設計了批注感悟型作業。即:讓學生在感悟深刻處寫下自己的感受。
這一作業設計,任務雖然只有一項,但卻是學生對課文學習理解情況的綜合考查,且直接指向單元訓練重點。因為任務簡單明晰,學生答做興趣盎然。比如,有學生在句子“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處寫道:“這平靜的眼神里包含著老人對年輕小伙子的肯定和期盼,以及對小伙子拉琴技藝的贊許,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平靜的眼神給了小伙子莫大的鼓勵”……學生的語言如此真實,理解得如此深刻,而且形成個體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思想認識。這樣的作業,減少了數量,縮短了時間,又完成了重點目標任務,學生很喜歡。
二、對接聯通,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我認為,“綠色”作業的第二標準是課內課外聯通。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我始終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課堂知識,不以試卷出現的形式作為作業的主要模式,而是努力實現作業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走進魯迅”。此單元學習前作業設計往往以要求學生認真做好預習為主,而預習往往以課本為主。學習材料有限,視野比較狹窄,不利于全方位認識魯迅先生。
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份作業:“利用兩周時間,多角度搜集教材之外有關魯迅的資料。”誰找得最多,給予獎勵。接到這樣的學習任務后,學生好奇心大增,有的走進圖書館,有的從網上查找,有的詢問長輩或老師……
兩周之后,我專門利用兩節課時間,交流所搜集到的資料。沒想到學生興趣很濃厚,介紹得既全面又有深度。有的介紹魯迅的生平,有的介紹他的名言,有的介紹關于魯迅的小故事,還有的推薦了魯迅的一些著作。可謂精彩紛呈,并且聽得學生也受益匪淺。這樣的作業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有效銜接,信息量迅速增加,要比單純的抄寫與背誦有意義的多。同時,培養了學生搜集與整理資料的能力。
三、變換形式。由靜態向動態拓展
我認為,“綠色”作業的第三標準是動態靜態變換。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我不局限于室內和書本的靜態作業,努力使學生從埋頭于繁瑣重復的書面練習中走出來,嘗試做“動態作業”,實現靜態作業與動態作業的變換與融合。
如,在古詩詞教學中,作業設計往往以“背默”為主。要求學生默寫詩詞內容,默寫詩詞釋義,默寫作者簡介,甚至默寫詩詞典故。久而久之,學生厭倦感增加,無意義識記,學習效果不理想。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我嘗試布置這樣的作業:“用你喜歡的方式向大家推介一首古詩”。
學生有的以詩配畫的方式,有的以配樂詩朗誦的方式,有的以講“文包詩”故事的方式,有的以表演的方式……視角不同,形態各異,但均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推介古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讀古詩。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設計,實現了作業由靜態向動態的拓展。
四、立足問題。由課堂向生活遞進
我認為,“綠色”作業的第四標準是課堂與生活的融合。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針對這一問題,根據教材的特點,我設計了體驗式作業。
比如,學完《貓》,讓學生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一只小狗,幾條金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體貼照顧小生命的愛心,養成觀察,寫作的習慣。再如,學完《山中訪友》,我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一次郊游活動,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進行一次零接觸,看看蔥郁的大樹,摸摸可愛的小動物,踩踩清涼的山泉水,然后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的作業才是真正綠色的作業。
五、多元互動。由單向向立體演變
實現作業設計的“綠色”,并不是終極目標。要實現作業的全程“綠色”,還要在作業批改上下功夫。
以往的作業批改,形式單一,批改質量參差不齊,作業批改沒有為學生學業能力的提升起到應有的指導、引領和糾偏作用。而綠色的作業批改,是教學的延伸,學習的繼續,思維的拓展,是一個多元互動的過程,是由單向向立體的演變,讓學生在嘗試與體驗的過程中分享學習成果。
如,針對一些開放性話題的作業,請學生、同伴、家長和老師一起批改作業,同時,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用批注的方式加進去。這樣的批改,是對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的全方位評價。打破了老師一人說了算的格局,多元評價主體的介入,視角更加寬廣,看法更加多元,信息更加豐厚,學生從批改中獲得有價值信息更加充足。
總之,在作業設計與批改中,要貫穿“綠色”的設計與批改理念,讓學生在綠色的學習中享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