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
摘要:綠色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經濟形態。綠色經濟發展理念對企業、尤其是國企負責人的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綠色經濟為切入點,分析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形式,對國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應該將生態保護責任納入評價范圍,這是適應當前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等審計環境變遷的要求產生的。在此基礎上,對國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提出了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綠色經濟;審計
中圖分類號:G239.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國有企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國有企業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也消耗了巨大的能源,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大量事實證明,依靠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后再解決環境問題是行不通的,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在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目標之前,環境的承載能力就已經達到峰值。要想解決環境問題,需要資金、技術、制度多管齊下,必須選擇合理而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來影響經濟發展的路徑,使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有效緩解經濟增長給環境帶來的破壞,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權力制約監督制度,經濟責任審計不應在糾正環境責任缺位方面缺失。
二、國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存在問題
國有企業在給經濟的發展帶來繁榮之后,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一直以來,在唯GDP重要的錯誤政績觀的引導下,國企負責人對經濟發展給環境造成的破壞不夠重視,對綠色經濟發展理念的意識不夠,造成經濟發展和環境為題矛盾的日益突出。其次,在對國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中缺乏科學規范的考核指標體系。從審計實務操作來看,審計是基礎過程,考核是關鍵環節。經濟責任審計的核心在于考核評價,但是目前由于種種原因實務中并沒有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指標沒有將適應社會當前發展要求的一些重要經濟指標包括到評價體系中去。同時,由于環境指標的考核難以量化,現有的評價指標難以準確的反映所考核對象的經濟責任履行事實。
三、對國企負責人開展綠色經濟責任審計的必要性
綠色經濟可以理解為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主要特征,以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的經濟形態。綠色經濟提倡經濟可持續增長,而不是只關注環境保護而忽視經濟增長。綠色經濟是以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為前提的經濟形式,是適應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一種經濟狀態。在當前氣候多變,環境污染嚴重的形勢下,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一種趨勢。
經濟活動和環境質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環境作為一種重要的資產和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原材料和空間,最終這些原材料和產物卻以廢料的形式又返回給了環境。如果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的承載力,必然會給環境帶來巨大的損耗,這種損耗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并反過來限制和約束經濟增長。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國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中,關注生態環境安全,加強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監督力度,考核國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落實情況,是發揮審計功能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在宏觀層面發揮對國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這是綠色經濟責任審計的經濟環境。其次,綠色經濟責任審計的存在需要借助一定的社會環境才能實現。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國企負責人是接受人民委托進行資產管理的受托者,社會公眾權力保護意識的提升對國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國有企業代表國家對國有資產進行使用和管理,必然要受到資源提供者即社會公眾的限制,對社會公共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有效保護,是國有企業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公共受托經濟責任,這種公共受托經濟責任不僅包括經濟的增長,也包括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為了滿足社會公眾的生存與發展需要,進而產生了對國企負責人開展綠色經濟責任審計的需求。
四、加強國企負責人綠色經濟責任審計的建議
經濟責任審計是一種就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形式,其審計的目標和內容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審計環境和社會環境變化要求對國企負責人開展綠色經濟責任審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經濟責任審計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作為國有企業的掌舵者,國企負責人的發展理念將直接影響國有企業的發展結果,因此提高國企負責人的綠色經濟意識勢在必行。其次,推動和實施綠色經濟責任審計,要關注綠色經濟責任審計的目標。綠色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一種控制和減少環境污染的監督手段,應該能夠實現以環境保護為前提,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在實踐中,不僅要考核綠色經濟責任審計的財務考核指標,而且還要考核經濟指標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指標設計上要更多地關注生態環境的等難以量化的非財務指標。在評價經濟業績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同時,還要考核國企負責人任職期間的經濟業績是否符合社會公眾的根本利益。最后,對國企負責人開展綠色經濟責任審計的本質目標在于促進國有企業關注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責任的履行,提高利用環境資源的效率和效益。審計機關應該該表傳統經濟責任審計模式,有效整合業務資源,發揮經濟審計的效用,探索經濟責任審計與環境審計、績效審計、專項審計調查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王冬蓮.關于企業領導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1.
[2]馬維國.經濟責任績效審計初探[J].審計月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