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業經營模式下,金融機構的發展機遇較多,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對我國而言,現代化金融監管模式的創建,不僅可以充分發揮銀監會、證監會與保監會的分業監管職能,而且可以加強混業監管的保障。因此,本文主要針對混業經營模式下的金融監管模式選擇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混業經營;金融監管模式;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于是金融業監管問題受到了政府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與重視。金融產品的開發,金融產品形式的創新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金融業的內部機構及發展模式,我國金融業業務領域逐漸轉分業發展為混業發展,但在具體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結合我國當前國情、混業經營與金融監管的實況提出我國金融監管模式選擇至關重要。
一、混業經營模式下金融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
首先,監管目標和混業發展需求不一致。金融分業監管旨在控制各金融業范圍內的風險,這無疑增加了金融體系融合的難度。然而,金融業內產生混業經營實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金融監管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積極促進金融監管監管模式與法律基礎的改變與調整,從而更好地適應金融變遷過程中金融結構需求。
其次,監督效率不高,監管成本較低。這易產生反復監管真空與權力真空,當前,雖然我國金融業可以組成一個體系,但依然存在不建立中國人民銀行分行省內監管相關對象的行政級別比監管主體高的情況,從而出現一人多職的現象,即不僅需要接受多個分行的監管,導致監管真空與權力真空,降低監管效率。除此之外,分業監管情況下,監管當局降低了監管壓力,希望可以明確并掌控被監管機構的經營行為與風險。
最后,監管機構間信息留存在緊閉性同路。從金融體系金融監管環節而言,銀行業監管、保險業監管與證券業監管的信息傳播分別產生了一個單獨的同流,而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監管環節的疏通、監管效率的進步、監管成本的把握。基于現行監管模式背景下, 三個監管部門間的聯系較少,僅束縛于“聯席會議制度”,分業監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將各監管部門的注意力集中于單一業務范圍的監管,從而影響了監管環節的決策流和監管流。
二、我國混業經營模式下的金融監管模式選擇
(一)我國金融監管模式創新原則
我國金融監管模式創新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我國金融系統的穩定,實現我國宏觀目標,更好地滿足不斷發展的混業經營趨向。所以,我國金融監管模式創新需要遵循我國具體國情原則,合理分析與探討我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學習與借鑒國內外優秀的經驗,提出了金融監管模式選擇方案。一方面,在選擇金融監管模式時需要結合之前的金融經營氛圍,在相應歷史背景下合理選擇與社會經濟環境相適宜的金融監管模式;另一方面,創新之后的金融監管模式需要切實促進金融監管效率的提升,金融監管模式創新需要帶來相應的創新成果,促進金融業的調整與發展,促進金融監管最大效益的實現。
(二)我國未來混業經營模式下監管模式構建
1.健全金融監管法律體系
當前法律法規雖然高度支持與認可金融監管體系的創建與實行,但不能僅局限于此,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系的健全需要從三方面入手。首先,制定一部較為一致的“金融監管法”,促進新金融監管格局的創新。在創新體制時需要促進立法步伐的加快,最大限度地促進“金融監管法”的制定,合理界定保監會、銀監會與金融監管局等的法律地位與權力義務等,明確監管格局;其次,合理擬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為被監管對象創建風險隔離墻。在實際發展中金融控股公司呈現出眾多需要規范的相關問題,所以擬定一部較為完整、合理的法律體系是金融控股公司的首要任務,以促進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地位的明確,促進金融控股公司運營的規范;最后,和國際金融監管營造良好的合作關系,以促進我國金融安全的維護。
2.加強各監管機構的協調及合作
加強各監管機構的協調及合作,創建有效的協調安排。我國金融混業的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同時也是我國轉分業監管模式為混業監管模式的階段。在此期間,可以合理集中分散監管權力,強化各監管機構間的協調,以更好而滿足混業金融業經營需求。基于當前的條件,通過相應行政法規形式進一步確認金融監管的聯席會議制度,對于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國相關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涉及銀監會、證監會與保監會等,需要關注互相之間的協調及工作機制的創建。混業經營模式下,金融創新日益繁雜,在行使自身職責時各監管機構無法避免會出現一定的利益沖突,導致局面僵硬,從而增加了混業經營模式下金融監管模式選擇的難度,因此需要明確金融監管聯席會議制度,拓展其權力。
3.強化信息溝通、資金流動及業務滲透的建設
首先,創建信息溝通防火墻。合理的信息溝通有利于促進金融控股公司共同營銷、內部融資、網絡分享于產品開發的便利性,但需要注意信息溝通的適宜性,超過適當程度的信息溝通易促使風險傳播與市場沖突的形成,所以信息溝通防火墻的創建需要合理避免有害信息的溝通,以及不公正競爭的侵奪占據。其次,創建資金防火墻。避免資金在公司內部隨意流動,明確銀行、保險公司與證券公司間可以舉報單獨的法人資格,可以享受相對單獨的經濟利益,依據市場相應規則加以經營運作。最后,創建業務滲透防火墻。避免銀行和證券子公司間較為頻繁的業務往來,避免銀行資金的大幅度流動并流向股市,以合理促進銀行資金安全及股市穩定的保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混業經營是我國金融健康發展模式的重要選擇。由分業經營至混業經營轉變中,原有金融監管模式面臨著眾多挑戰,因此我們需要結合混業經營模式下金融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合理選擇金融監管模式,創新金融監管模式,從而更好地促進混業金融監管模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曹建華.混業經營與金融監管:基于效率的視角[J].山東社會科學,2012(08).
[2]索紅.我國混業經營趨勢下的金融監管及模式選擇[J].求索,2012(09).
作者簡介:范婉琳(1994-),女,漢族,湖北京山縣人,專業: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