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迎娜 張燕 李桐 徐傳庚


摘要: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領導、在校大學生、輔導員、心理社團成員、心理學任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輔導教師等進行深入訪談,以及心理測驗調查、個體咨詢案例分析,發(fā)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上存在的心理特點主要是:學習壓力大,緊張焦慮情緒多,自強自立,挫折經驗多,身心俱疲,人際交往方面渴望關懷又消極退縮,羨慕與嫉妒同在,感恩與不滿并存,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不佳,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的關注與干預。
關鍵詞:??疲患彝ソ洕щy學生;心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2
近年來,我國國民收入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是還有一部分家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經濟收入不高,生活比較困難。生長在這些家庭中的大學生成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又稱貧困大學生,簡稱貧困生)。有學者調查發(fā)現,在全國1000多所高校中,貧困大學生的比例為20%,特困生的比例在5%一l0%之間,且二者還有上升的趨勢[1]。李春山等人通過調查發(fā)現貧困大學生在大學生總數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年提出申請并被評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至少是20%。
陳菊珍[3]、陳秋莉[4]、蔡雨沁[5]、張靜[6]、李海星[7]、陳雯[8]、李銳[9]等人的多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貧困大學生是心理問題高發(fā)人群,且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非貧困學生。但是,也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鄧碩寧等人發(fā)現大一新生中貧困生某些方面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非貧困生[10]。
筆者曾經從事過大學生資助管理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過程中接觸了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為該群體的學生具有一般大學生的特點,同時又具有特殊的特征。為了更好的了解這一群體的心理行為特點,筆者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領導、在校大學生、輔導員、心理社團成員、心理學任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輔導教師等進行了深入訪談,并使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大學生人格問卷(UPI)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并結合個體咨詢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結果如下:
一、訪談資料分析
筆者在訪談過程中,發(fā)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不少人性格開朗,自強不息,學習刻苦,獨立性強,有恒心、有毅力,力爭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但是也有些同學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困擾,可以說是人格特征的優(yōu)劣并存。對訪談資料與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后,總結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具有以下心理、行為特點。
(一)學習壓力大,緊張焦慮情緒多
貧困生比普通學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求學過程中有著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壓力。許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看重學習成績,認為好好學習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在重壓之下,許多貧困生在學業(yè)上存在明顯的焦慮情緒,這一情緒又會對學習產生干擾,導致學習成績不佳,進而學生深感痛苦、自責,對學習更充滿焦慮,從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有的學生理論課成績較好,但操作性、實踐性科目(如計算機操作、外語聽力等)成績不佳,可能與經濟條件有限無力購買相應的學習用品有關。也有的學生因為生活窘迫,為了生活而選擇做兼職,這又會占用他們大量的學習時間,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在學習上,貧困生除了學習壓力大,緊張焦慮情緒多之外,還存在某些與學習相關的行為問題,如掛科、沉迷于網絡、曠課、考試作弊等,不少貧困生因學業(yè)不良而重修甚至無法正常畢業(yè)。
(二)自強自立,挫折經驗多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許多貧困生從小生活在貧困的環(huán)境中,他們的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強,盡量在生活、情感、學習等方面獨立支撐,不給家長添負擔。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各種挫折不可避免,而貧困生又得不到或者得到很少來自家庭的支持,挫折經驗比普通學生多的多。許多貧困生陷入無助、無奈的狀態(tài)。有的學生變得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學習的動力降低;也有的學生變得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甚至有少數學生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
(三)身心俱疲
貧困生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其具有發(fā)奮圖強的動力,但是現實中又會遇到衣食住行的諸多障礙,有的學生因物質方面匱乏導致影響不良,生了病也沒有錢接受治療,心理上緊張焦慮、無助無望,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壓力常使他們的身心俱疲,甚至有的貧困生表現出心身疾病的癥候。
(四)人際交往方面渴望關懷又消極退縮
貧困生內心渴望得到溫暖的關懷,希望大學生活五彩繽紛,享受美好的情感生活,也希望通過參加多種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和青春活力。但是貧困生卻很少參加集體性活動。因為各種集體活動、社交活動有時需要額外的開銷,許多貧困學生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面對此類活動只能消極退縮;此外,許多貧困生因家庭貧困而自卑,并且認為別人會因此而瞧不起自己。但作為一個即將踏上社會、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因此,許多貧困生對某些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緒和感情上的強烈波動,處理人際關系問題時容易帶來矛盾和沖突。此外,許多貧困生在文藝、體育等方面自幼缺乏鍛煉機會,常常“自慚形穢”而與普通同學保持一定距離,時間久了就慢慢脫離了集體,疏遠了同學,把自己退縮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情緒低落、抑郁,從而給人以孤僻、不合群的感覺。這又會導致普通同學不敢主動靠近,從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
(五)羨慕與嫉妒同在,感恩與不滿并存
在大學校園中,形形色色的消費項目越來越多,貧富差距也明顯顯現出來。在社會流行的影響之下,校園里不時泛起的各種消費熱潮讓貧困生開了眼界,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許多貧困生羨慕家境好的同學可以衣食無憂、追逐時尚,但有的貧困生“羨慕不成成嫉妒”,甚至產生了“仇富”心理。還有少數貧困生由于貪圖虛榮,打腫臉充胖子,用為數不多的生活費或助學金大肆擺闊,最終陷入欠債累累的局面。大多數貧困生對社會、學校、老師的幫助心存感恩,但有些貧困生認為,自己家境貧寒,就應該得到學校、老師的照顧,“等、靠、要”思想較嚴重,而一旦別人的照顧不夠,心里就會不滿意、不痛快,煩惱、哀嘆甚至不滿、憤怒的情緒和心理也隨之而生。
二、心理測驗結果分析
筆者從本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隨機選出445人,從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隨機抽取445人,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一)SCL-90測驗結果分析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從數據統(tǒng)計結果來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總分及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10個因子分均高于非貧困生(見表1)。從該數據中可以看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二)UPI分析結果
利用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PI)進行測查,調查發(fā)現“有明顯心理問題,須盡快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為101名,占22.8%(見表2)。這一比例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沒有顯著差異(p>0.05)。
(三)個體咨詢案例分析
在研究期間,本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接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體咨詢128人次。在個體咨詢的過程中,發(fā)現尋求心理援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主要問題為就業(yè),學習(含升學)、戀愛、情感,人際交往(含家庭關系),經濟壓力,其他。詳細分布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單純因經濟壓力大而前來咨詢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并不是很多,但是家庭經濟困難所帶來的影響會體現在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可忽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貧困生身上存在的心理特點主要是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因經濟困難可能導致學習、生活、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困難。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我們身邊,不乏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生,他們變壓力為動力,成為其他學生和社會的榜樣和楷模。因此,政府和高校在設法解決貧困生生活困難的同時,更應在提升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壓力管理能力,端正其對貧困的正確態(tài)度,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等方面做些實事。各高校都有大批優(yōu)秀和健康的貧困學生,說明貧困并不必然導致心理問題,這也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留下了有所作為的空間。需要我們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認真地研究和解決貧困生身上出現的心理特點,加強溝通與交流,共同撐起他們的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胡建文.用系統(tǒng)原理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新思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8):178-179.
[2]李春山,等.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7).
[3]陳菊珍.株洲高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以湖南工業(yè)大學冶金校區(qū)為對象[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47-149.
[4]陳秋莉,修麗娟,陳玲燕,吳燕燕,靜進.某醫(yī)科大學貧困生自我和諧狀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1):66-67.
[5]蔡雨沁.貧困和單親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6,5.
[6]張靜,湯雅婷,等.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況及人格特征分析[J].中國校醫(yī),2006,20(5):479-481.
[7]李海星,等.大學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6):424-425.
[8]陳雯,陳新,王國平,廖力.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6).
[9]李銳.云南少數民族地區(qū)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4):385-387.
[10]鄧碩寧,廖婷婷,劉文政,葉海燕,程科.大一新生中貧困生和非貧困生社會支持和自我價值感之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56.
作者簡介:焦迎娜(1982-),山東淄博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學歷,山東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心理學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