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回顧我國明朝時期發生的抗倭援朝戰爭,從一副珍貴的抗倭歷史文物——明朝名將李如松送給朝鮮大臣柳成龍題有詩句的扇面談起,以此歷史文物為線索,見微知著,通過真實述說那段歷史、那場戰爭,以此印證“好戰者必亡,正義必戰勝邪惡”這一千古不變的真理,歌頌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關鍵詞:李如松;中華民族;抗戰精神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2
中華民族是一個承載著深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每當遇到外來侵擾時,無數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共赴國難,敢于同一切勢力相抗爭,從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熱愛和平、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抗戰精神,這是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而歷史文物則是記錄這種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段時期的歷史文化,記錄著一段時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它最能夠喚起當代人緬懷先烈、紀念偉人、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信念。一幅由明朝大將李如松題詩寫的扇面,記錄了當時明朝將領和軍隊抗擊倭寇侵略者的堅定決心和必勝信心。
李如松手書的扇面題寫的是一首七言律詩,內容如下:
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一、李如松扇面題詩的歷史背景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十六世紀晚期日本向周邊國家發動的一場曠日持久、歷時七年(1592年-1598年)的侵略戰爭,史稱壬辰戰爭。在1952年,日本大封建主豐田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由于朝鮮國王的軟弱無能,日本侵略者在朝鮮領地上橫行,奸淫燒殺,很快以閃電式的戰術攻陷了釜山、王京(首爾)、平壤等地。面對這一情形,明朝政府在朝鮮的請求下迅速派兵支援,名將李如松任提督率領大軍準備與日本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會戰。而這首詩就是寫于會戰之前,李如松在聽取朝鮮大臣柳成龍關于朝鮮地理形勢、道路交通等相關軍情之后,對戰勝日本充滿信心時所作,并送予朝鮮都休察使柳成龍。
豐臣秀吉是挑起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他原名為木下籐吉郎、羽柴秀吉,綽號猴子、禿鼠,由一名足輕(下級步兵)而崛起。由足輕組頭(農民兵小隊長)、武士,進而受封淺井故領北近江22萬石,躋身戰國群雄行列。1582年,織田信長的部下明智光秀謀反,殺害了織田信長及其長子信忠,豐臣秀吉又借討伐叛逆有功,取得了織田信長家大權,成為織田信長家的掌門人。1585年,豐臣秀吉向日本朝廷索取“關白”(相當于中國的宰相)封號,日本朝廷賜姓他豐臣,始名豐臣秀吉。1589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并組織了一個由德川家康、前田川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來管理國家事務的“五大老”,任命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増田長盛為“五奉行”負責實際事務的實施。
雖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在政治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統治體系,但其封建分封體制也給豐臣秀吉帶來了很大的統治壓力。為了爭奪海外利益,豐臣秀吉在他統一日本后的第三個年頭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了那場侵朝戰爭。1591年,豐臣秀吉向日本全國下達了兵員征召動員令。命令各大名領地,每十萬石出大船兩艘,每百戶出水手十人……。到1592年3月,日本共調動二十萬另六千多人準備投入侵朝戰爭,以十五萬八千人分編為九軍,其九軍編織如下:“第一軍一萬八千人,軍長為小西行長。第二軍兩萬兩千人,軍長為加藤清正。第三軍一萬兩千人,軍長為黑田長政。第四軍一萬四千五百人,軍長為島速義弘。第五軍二萬五千人,軍長為福島正則。第六軍一萬五千人,軍長為小早川隆景。第七軍三萬人,軍長為毛利輝元。第八軍一萬一千人,軍長為宇喜多秀家。第九軍一萬一千人,軍長為羽柴秀勝。以宇喜多秀家為侵朝日軍總指揮?!痹?592年4月12日,日軍在對馬島集結待命,并于4月14日釜山登陸,5月21日攻占朝鮮王京漢城,又于臨津分兵咸鏡道、平安道,第一軍于6月15日攻陷平壤,第二軍北上攻陷了中朝邊境的會寧。
日軍節節勝利,朝鮮卻一退再退。4月30日,朝鮮王李昖從王京出逃,奔往開城,5月2日到開城。5月8日出奔到平壤。6月11日又逃離平壤,流亡到義州。朝鮮八道僅剩平安道之義州一帶。就是在日軍節節逼近,朝鮮節節敗退的緊要時節,中國派出了抗倭援朝大軍,以宋應昌為經略,駐遼陽總攬軍務。以李如松為提督,親率四萬大軍赴朝。因為朝鮮軍務特別緊急,李如松在取得平定寧夏哱拜叛亂后,于1592年12月25日才趕到京。沒有休息便立即率軍趕赴朝鮮,于1593年元月5日抵達朝鮮安州駐軍。李如松抵達安州后,朝鮮都休察使柳成龍馬上前往拜會,并向李如松出示平壤地形圖,介紹了平壤城內日軍部署情況。柳成龍與李如松的這次會見,讓李如松對取得攻克平壤的戰斗軍事情報,為攻克平壤增添了把握。柳成龍離開安州提督暫住地之后,便收到了李如松題寫給他的扇面,也就是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這一歷史文物。
二、譯解李如松扇面題詩
結合當時歷史環境,本人對李如松這首詩初步理解如下:
第一句“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韓國未安”寫的是李如松急切出兵赴朝的情況。李如松在1592年12月5日從寧夏剛到北京,朝廷便任命他為抗倭提督,命令他立即率領遼東、宣府、山西、保定、薊鎮、山東以及江南、四川等諸地之兵赴趕朝鮮抗倭。李如松沒有指定國內的大軍集結地,而是當即命令各軍自行前往朝鮮集結,他本人于1593年1月3日便由北京趕到了朝鮮安州,率領先期到達的遼東、宣府、薊鎮等處兵員于安州扎營。真可謂是“提兵星夜”了。“江干”就是江邊的意思。干,為涯岸之意。《詩經·伐檀》說:“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意思就是說把砍伐下來的檀木放在河岸上。一說到中朝之“江”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是鴨綠江,但我認為李如松寫的這個江不是鴨綠江,而是清川江。因為當時李如松扎營安州,朝鮮的安州位于清川江邊,所以,此為清川江。與此同時,李如松還指出了出兵朝鮮的原因。“三韓”是謂馬韓、辰韓、弁韓,是朝鮮之別稱。詩中寫的“三韓”就是代指朝鮮?!皣窗病笔钦f朝鮮受到日本入侵,國家受到侵犯,人民受到蹂躪,朝鮮不得安寧。因為朝鮮有難,朝鮮人民有難,我李如松才來到朝鮮。
第二句的上半句“明主日懸旌節報”寫出了李如松迫切想在赴朝作戰中取得戰績以報明主的心情。這里的“明主”不能理解為明朝之主,而應理解為英明之主。李如松稱萬歷皇帝為“明主”,是李如松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意,是感激萬歷對他知遇之恩的一種表白。在選擇誰來擔任平定寧夏叛亂之帥的時候,萬歷皇帝力排眾議,不但讓很多朝廷大臣都反對的李如松當上了平叛的主帥,還破例封李如松為“提督”,在明朝,封武將為提督即始于李如松。平定寧夏叛亂后,萬歷皇帝又命李如松為抗倭援朝提督。能得到皇帝這樣的信任與重用,李如松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也就是赴朝正常的事了?!办汗潯?,是使節所持的儀仗,“旌節報”,是說應有外國使節持旌節來明朝報告,具體說就是該有朝鮮或日本的使節到明朝來。朝鮮使節來明朝應該是來感謝明朝趕走了倭寇。日本使節來明朝應該是來與明朝和談,停止入侵朝鮮。日懸,懸為懸念,是說明主每日都在想著旌節來報。第二句的下半句“微臣夜釋酒杯歡”寫的是李如松款待柳成龍的情況。李如松大軍駐扎安州,柳成龍不只是禮節性的前往拜會,而是“余袖出平壤地圖,指示形勢,兵所從入之路。提督傾聽,輒以朱筆點其處。”(摘自《懲毖錄》)柳成龍給李如松提供的可靠的軍事情報,為李如松取得平壤大捷創造了前題條件。為此,李如松才高興得“夜釋酒杯歡”。
第三句和第四句“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眲t表現出了李如松作為中國明朝大將戰勝倭寇的信心和決心。雖然日本的進攻之勢凌厲,可稱之謂“春來殺氣”,但我中國軍人壯心猶在,是謂“心猶壯”哉!我中國軍人此去,定把倭寇打得丟心喪膽,讓他們冷徹透骨,謂之“骨以寒”。我說的“非勝算”那只是“談笑”而已,其實,我在夢里想的都是跨馬殺敵,之謂“跨征鞍”,這也成為此詩的點睛之筆。
總之,詩中體現著李如松對抗倭援朝戰爭的強烈的責任感,表現了李如松對抗倭之戰的必勝信心,洋溢著李如松面對強敵入侵而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從李如松的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中國人民面對侵略戰爭的大義凜然的氣度:我們反對戰爭,但我們不怕戰爭,面對戰爭我們既有參戰的勇氣,也有必勝的信念。
三、從李如松扇面題詩延伸到中華民族在三次中日戰爭中的抗戰精神
中國和日本同處于東北亞這一遼闊的地域,是一衣帶水的近鄰關系。在長期的交往歷史上,中日在政治、經濟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但同時軍事斗爭不斷,日本的侵擾使得中華民族在自強不息和不畏反抗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抗戰精神。
第一次戰爭是發生在663年的白江口之戰。戰爭的起因是同在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新羅之間的一次戰爭。當時的倭國,也就是現在的日本,他們參與了高麗、百濟攻打新羅的戰爭。危機時刻,新羅向唐朝求援,唐朝便派出了以劉仁軌、劉仁愿為統帥的大軍救援新羅。當時,受高麗、百濟、倭國三國聯軍的猛烈攻打,新羅危在旦夕。直接援助新羅,中國與新羅之間還隔著一個高麗,時間有些來不及。為了拯救新羅,唐將劉仁軌采用了“圍魏救趙”的策略,他率領一萬三千人的大軍,乘坐一百七十余艘戰船從山東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直撲百濟的熊津口(今韓國的錦江口)??箵籼栖姷某税贊迩送猓饕琴羾能婈?。倭國派出了以安昌比洛夫與阿倍比洛夫為統帥的四萬兩千人的大軍,乘坐千余艘戰船迎戰唐軍。從數量上看是敵眾我寡,無論是人數還是船數,倭國都比唐朝多。但劉仁軌采用了“火燒赤壁”的戰法,當倭國船只擠在一起躲避海浪的時候,唐軍用點著火的弓箭射向倭國船只,唐軍連發火箭,倭國木船馬上著火,時煙焰漲天,海水皆赤,一萬多倭軍命喪白江口海底。中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二次戰爭是發生于1592年的侵朝戰爭。戰爭起因是日本的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為爭奪海外土地發動的侵朝戰爭。豐臣秀吉是想第一步占領朝鮮,再經朝鮮入侵中國。戰爭開始,日本攻勢凌厲,僅三個月就攻占了朝鮮的漢城、開城、平壤三都,而且北攻咸鏡道,打到了朝鮮咸鏡道的會寧,攻占咸鏡道的日本第二軍軍長加藤清正還越過圖門江,進入了中國境內。中國派李如松為抗倭提督,率四萬軍隊救援朝鮮。李如松于1592年12月25日從寧夏平叛回京,沒有休息一天,日夜兼程,趕赴朝鮮,于1593年1月5日抵達平壤,8日收復平壤,隨即收復了平安、京畿、黃海諸道大部以及開城等地,逼日軍退縮在漢城。25日于日軍戰于碧蹄館。3月,火燒日軍龍山倉。4月,迫使日軍撤離王京,退守蔚山、釜山一線。然后是長達4年之久的和談。因為豐臣秀吉的欲望太大,和談破裂。1597年,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再次入朝,圍日軍于蔚山。1598年,豐臣秀吉死,日本再次請和,抗倭援朝戰爭結束。
第三次戰爭則是人們熟識的歷時八年、給中國人民帶來深痛災難的抗日戰爭,時間籠統上可從1931年的日本開始侵占中國東北所發起的“九·一八”事變為起點,期間以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為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為主要標志,一直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抗戰的結束。(因字數限制,此次戰爭不作介紹)
縱觀中日歷史上的三次戰爭,每一次戰爭都是由日本挑起的侵略戰爭。白江口之戰是倭國干涉朝鮮半島、企圖滅亡新羅引起的戰爭。壬辰戰爭是日本直接入侵朝鮮引起的侵朝戰爭。最后一次戰爭也是日本妄圖侵占我過東北,又進一步妄圖侵占中國引起的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而我國一直處于抗擊侵略的正義一端,全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侵略,將看似強大而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打擊的體無完膚。從中既可以得出“好戰者必亡,正義必戰勝邪惡”的結論,也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民是不畏戰爭、是不可戰勝的,具有堅不可摧的抗戰精神??箲鹁癫⒉皇沁^去時,而是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弘揚“抗戰精神”。因此,將這種抗戰精神升華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轉化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勢將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白艷冰(1974-),女,遼寧鐵嶺人,鐵嶺市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接待部主任,專業技術職務:文物博物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