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 趙倩男 樊大偉
摘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然要求。社會實踐有利于促進高校發展,落實素質教育。但目前社會實踐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踐-研”閉環中斷,社會實踐與教育脫節,難以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社會實踐;知行脫節;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l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從監管體系看
北京理工大學的實踐工作機制為:學校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領導,校團委牽頭,負責對全校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統籌安排、定計劃、實施和總結表彰,制定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整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并對學生提出明確的任務、目標要求。各部配合形成合力,健全約束性與鼓勵性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工作體制機制,動員學院力量,結合校特色和專業特點。
但就實施過程看,學生在實踐中與學校嚴重失聯。尤其對結果的評定只需提交簡單的結項材料,質量要求不高,易導致社會實踐成效低的狀況
二、從學生自身看
1.被動參與實踐,參與社會實踐主客體不分
學校一般只是利用寒暑假的有限時間,這樣的計劃難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增長專業實踐知識,時間的緊也導致實施過程縮水,且被動的參與難以達到實踐與理論結合。
很多的學生只是因為學院的布置,社會實踐加分而參與,這樣的被動導致了他們在社會實踐中的主體地位缺失,目標不明,難以以自身問題,需求為出發進行社會實踐,從而社會實踐的初衷大打折扣。主動地參與,希望參與社會實踐來完善自己。因此在實踐育人與提高教學質量方面,主體地位的明確必不可少。這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從學生來看,樹立實踐與成長的互補且必不可少關系;從組織方考慮,要以學生為本考慮社會實踐,加強宣傳來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同時關注學生專業與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2.實踐選題與專業契合度低
從所收集的問卷來看,45%同學認為的選題與所學專業不符,完全相符的只有12%,這樣的社會實踐對提高他們自身所學知識方面作用很小。難以實現社會實踐對提高教學質量的初衷。同時該問題也與組隊的方式相關,跨學院的組隊必然面臨這方面的問題,為此,在組隊的同時應該考慮相關課題的涉及方面,圍繞課題吸引相關專業的人,強調課題選人。這一方面也與學校的集中管理相關,比如擬定一個課題全校參與。
三、從本科教育看
1.社會實踐地位低,處附屬位置
以人文學院為例,社會實踐課在眾多課程中只占一席,且時間極短。監管寬松,學生大多“輕視”,缺課逃課,水水應對。其他的社會實踐則集中于寒暑假期間,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與學校失聯,隨意完成任務。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實踐的地位低所造成的,導致許多人對它的理解錯誤,認為是無用的,可做可不做。
2.教育與社會脫節,雙向互動—需求與供給,供給有效于社會實際的論文與技術
人都是社會的,受社會的影響,社會人與“自然人”相對。在社會學中指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通過社會化,使自然人在適應社會環境、學習社會規范、履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并獲得社會的認可,取得社會成員的資格。社會有它的需求,人要融入社會就要適應社會需求。大學學習不能太重理論,它需要與社會相接,無用于社會的不可能創造價值,尤其工科類院校。因此,學校的教學內容應該與社會接軌,而社會中企業是十分重要的主體,因此,學校與企業加強聯系十分重要。
3.教學觀念陳舊
傳統的中央集權型國家,缺乏開放性。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封建社會趨向奔潰,在晚清政府的自救運動中,開始向西方學習,在隨后的洋務運動中,“師夷長技以以自強”開始引進工程技術教育,開辦了一系列軍事,船政等等,因為歷史的沉重腳步,這些舉措在“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下進行,改革不徹底。又因特殊的國情,中國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先學歐美,后仿照蘇聯,1895年所建設的北洋大學(工科大學),1896年建設的唐山路礦學堂(現改名西南交大),上海南洋大學(現上交大和西安交大)等主要是歐美式仿制。1978年改革開放后才獨立發展高等教育,在歷史基因上造成了―路徑依賴定律。同時也在相應的歷史時期缺乏對應的工業基礎,是典型的“后發型國家”。所以教學觀念具有“時滯”性。
4.教師實踐經驗
新時代國家提倡以大學為依托的智庫建設,要求老師自身也要多參加社會實踐調研,而有些老師也缺乏經驗。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評價體系落后,監督力度小,教學比重不足而發表論文和承當的壓力大;沒有對相關老師的培訓進階。需要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同時要加大資源整合。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實踐方法與指導老師的缺乏(56%),導致學生無法實現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很好的契合,在社會實踐中,在指導教師發揮的作用中,我們發現18%沒有指導老師,就算有有指導教師的實踐小組,45%以上基本沒有作用。
5.教師與學生關系角色錯位
師生關系是學生學術生態環境中重要一環。近些年來, 傳統的師徒關系在發生著變化, 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日趨簡單化、功利化、雇傭化。對學生的有益指導也非常之少。需要一定的機制來從頂層設計規范師生關系,規范角色扮演。
6.培養標準缺陷
國家標準GB/T 3935.1-1996 《標準化和有關領域的通用術語 第一部分:基本術語》中對標準的定義是: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準。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為人才設定標準,正如高考,所有教師都將按照大綱去培養學生,標準的作用就在于此,為人才設定方向,改變人們在學習中的價值取向。在專業設定的標準中難發現實踐所占地位就難以重視實踐在教學實施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國松.我國重點大學本科工程教育實踐教學改革[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門獻敏.創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