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睿
摘要:依賴科技創新來驅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既是重大決策也是現實問題。新形勢下,實現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聯合,應基于市場需求結構、產業結構以及要素結構三方面進行考慮,將眼光專項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將提高自主創新水水平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手段,力求區域經濟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發展。本文先簡要分析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然后對科技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科技創新;區域經濟發展;驅動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2
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將創新從思想理念上升時國際發展的戰略,這充分體現我黨已經摸清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規律。依靠科技創新以驅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決策也是具體實施上面臨的問題。在具體實踐上,如何準確把握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自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
一、科技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意義
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實際上就是以經濟發展為由,通過投資、出口、消費等經濟活動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依賴第二產業來帶動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協同轉變,將以往依賴物質資源與人力制造的方式逐漸轉變為依賴科技進步、生產水平提升以及管理理念創新的方式[1]。其中產業結構、投資與消費需求以及驅動要素的轉變,是科技創新的關鍵。
1.產業結構可快速轉型升級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與不協調的問題依舊存在,在經濟占比上,第三產業的比重依舊偏低,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第三產業在我國產業結構占據的比重一直沒能超過50%。但是對比發達國家,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鋪設了一條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經濟發展道路,在科技創新的引導下,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占到75%,尤其以通訊、信息與網絡等產業的增長態勢尤其突出,這使得美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調整,通過信息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推動美國GDP的快速增長[2]。正是因為有了科技創新并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才讓美國在90年代初保持了10年的經濟快速增長。
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是不改變傳統以農業位置的第一產業結構,而是不斷優化工業結構,大力創新工業生產模式,尤其是對通訊、信息等隱形產品的生產,使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以計算機技術為例,云計算技術的服務已經成為民眾的的基本需求,作為一種持續服務的信息資源,民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使用。借助云計算實現的產業轉型升級可以通過三方面來實現:第一是滲透的方式。通過將云計算融入到傳統生產或者信息服務領域,能夠與信息產業結合形成性的有價值的產業結構;第二是轉換的方式。通過加劇高科技產于與傳統產業的進展,迫使傳統產業發展自己的缺陷,并逐漸融入高科技元素,加快促進傳統產業結構的升級;第三是滲透與轉換聯合的方式,通過兩者的聯合,使傳統工業、農業以及服務業進行產業升級優化,使傳統產業有更高的科技含量與經濟使用價值。因此,產業中創新的活動頻率越高,其對創新成果的引進與產業發展速度影響越大,如果產業與高科技有較大的關聯,就會在產業內部引發一次革命,加快產業的結構優化。
2.促進投資和消費需求
依據我國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產業市場需求結構往往需要衡量消費、投資與進出口三種關系,在現代也將消費、投資與凈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3]。國家統計局統計了2000~2012年消費、投資、凈出口需求對我國GDP增長情況,統計結果顯示2012年消費與投資占GDP增長的比重分別為51.8%和50.4%,而凈出口需求對GDP增長貢獻為-2.2%,這表明我國GDP的發展呈現出“投資比重高、消費比重上升、貿易順差減緩”的趨勢。因此,當前加快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在于調整消費與投資的比重。必須在消費結構中,可以依賴科技創新來促進消費,如果手機產業,從原先的大哥大到諾基亞,再衍生出3G、4G技術,手機等通訊行業依然成為世界銷量第一的產品,這是科技創新改變消費需求的案例。在消費需求的增加下,生產產業的結構必然會發生變化,而投資者看到產業的潛力后,也會相應的增加投資。
3.驅動要素結構的轉變
生產要素通常包含兩大類的內容:第一大內容是傳統的生產資源要素,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生產成本與勞動力;而另一大內容是知識性要素,具體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手段以及生產信息等[4]。傳統理念認為提高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方法是不斷加大生產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資源要素,但是事實上,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連續增加要素,產品的增量會逐漸下降,因為資本與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增加,雖然會提升最初的產量,但是產量到達一定程度后,其增幅必然會逐漸下降。要想克服這種投資方式,就需要借助知識性要素的轉變,強調知識性要素的地位,通過將知識性要素通入到傳統生產要素中,加快兩種要素的融合,使產品的生命周期、產量實現長期穩定增長,繼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
在傳統計劃經濟與計劃到市場經濟過渡時期,我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依賴自然資源的消耗與生產力的投入,這種經濟增長方式與自然環境保護背道而馳,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污染加劇。因此,為了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從集中生產資源向依靠知識性要素轉變,或者實現傳統生產要素與知識性要素的融合,使新的要素組合形成。具體實施上,可以增加傳統生產要素中的科技元素,并通過科技產業的加入,使傳統生產行業引入高素質的人才,進而改變要素結構[5]。實現新的要素組合要對各個環節進行創新優化,做到“人盡其才、財盡其用、物盡其用”,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要素的替代,則是將知識性要素將傳統生產要素替代,實現資源的轉移和變化,比如將信息、網絡等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增加,推動科技創新。
二、科技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1.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
以科技創新來驅動區域經濟的增長,可以著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產業為例。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對接,這次完美對接,表明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為太空資源開發探索提供一條創新通道,有利于推動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航空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以尖端裝備制造為主,技術含量較高、關聯性較強,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中占據重要地位,有專家推比,航空航天產業項目在未來十年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效益產出比為1:80,技術轉移比為1:16,就業帶動比為1:12,這顯示出以知識性要素為主題的機械制造在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基于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與要素結構三方面的產業發展布局,充分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并且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大力推動以創新知識與新技術為主體的尖端裝備生產。十二五戰略規劃中,明確強調未來五年中我國騏達重點發展方向: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這一戰略規劃充分表明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2.提倡自主創新環節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在激烈的市場中占據先機與主動權,是維持區域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手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最根本的手段是充分借助科技創新的力量,積極提倡自主創新,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創新是企業經濟增長的關鍵,企業只有具備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繼而引導各行業進行創新,促進創新型國家的形成。自主創新,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技術創新,也可以作為國家發展的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發展模式[6]。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并推動創新能,通過協同創新、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推動創新步伐。在加快形成中國特色創新模式中,要求各產業創新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遵循科技創新的規律。此外,還要充分借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整合各種經濟資源,最終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3.注重新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經濟的發展中,科技創新固然重要,但除此之外,新文化的引入與孕育對經濟的發展也有同樣的作用,在科技創新中,新文化與科技有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相互激蕩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創新文化能夠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又能激勵創新文化的發展。進入到21世紀,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而不斷推進,區域以及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并且在發展趨勢上呈現出一體化的態勢,這充分凸顯了文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7]。比如美國的硅谷,每隔幾年,就會出現改變世界經濟格局與消費結構的產業,不斷誕生與市場行業相差較大的原創產業,比如英特爾公司的創辦催生出集成電路產業;蘋果公司的創辦催生出個人電腦產業;谷歌的創辦催生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之所以有各種原創產業的出現,是因為硅谷的建設基礎在于其獨特的創新文化,由此吸引來自美國各地的創新創業者,立志要成為影響世界的企業領導者。
進入到21世紀,我國科技創新的腳步也在不斷加快,一大筆重點工程與項目頻傳,如超級計算機、水稻雜交等科技領域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這些創新成果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些創新成就都體現了創新文化深厚的底蘊,支撐著各行業的發展。在創新文化的培養上,首先要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將其內化為個人與企業發展的普遍行為;其次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最后要增強對創新文化的自豪感,真正將創新融入我們的血脈中。
4.全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摒棄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實現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增長道路。為此,要打破傳統軍民分割的模式,通過國防創新模式、技術創新與區域創新體系,實現軍民協和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的實施上,可以不斷培育一大批戰略新興產業,搶占市場,通過自主創新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國防高科技成果應用到裝備生產行業中,使其能夠更好的面對市場經濟的競爭。在高科技成果融入社會經濟體系后,還要將于國防建設相關的產業分布到中小企業中,使企業獲得軍備生產任務,這樣既能推動重點產業的調整,又能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轉變。
三、結語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與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我們嚴格按照科學發展觀,將科技創新驅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就能克服各種困難,逐漸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謝碧玲.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驅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關于加強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14(04):22.
[2]孫福兵.創意經濟驅動區域創新發展路徑研究——以浙江嘉興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4(05):24-28.
[3]于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宜賓創新驅動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技術與市場,2014(11):1-4.
[4]董昕.科技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OL].區域經濟評論,2016(06).
[5]黃潤斌.區域經濟發展驅動與高新區發展戰略轉型探析——以南寧高新區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5(01):115-118.
[6]楊曉潔,黃亞玲.對科技創新驅動寧夏沿黃經濟區低碳農業發展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5(02):16-17.
[7]楊志萍,陸穎,陳漪紅,鄭甦,周晶.科技創新戰略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中國發展,2015(06):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