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梅
【中圖分類號】R3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麻醉蘇醒期是術后患者意識狀態、生理功能全面恢復的時期,所有麻醉術后患者均需在麻醉恢復室留置觀察半小時,但在此階段,患者機體麻醉作用未消失,患者意識狀態仍然處于不清醒狀態,生理功能未恢復,同時手術對患者造成刺激,循環紊亂、機體保護性反射功能減弱,增加麻醉恢復期并發癥風險,因此需為術后患者提供麻醉復蘇期預見性護理服務[1]。本文研究對于老年手術患者提供麻醉復蘇期呼吸道預見性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6.1月-2016.8月間收治74例老年手術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患者劃分為常規組37例與觀察組37例,常規組包括男性患者21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在52-75歲間,平均為(64.2±4.7)歲,手術類型包括骨科手術11例、腹部手術15例、胸外科手術6例、婦科手術5例;觀察組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17例,年齡在51-74歲間,平均為(64.0±5.0)歲,上述手術類型分別為12例、14例、5例、6例。兩組患者疾病基本資料結果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為全麻患者,自愿接受手術治療,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需排除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患者。
1.2 護理
科室為常規組患者提供一般術后護理流程,包括:術后將患者安置在麻醉恢復室,護士全程陪伴患者,評估其意識狀態改變、瞳孔反射、血壓、心率、脈搏等指標變化,做好心電監護服務,監測患者體征變化,安全護送患者返回病房,告知家屬術后病情觀察要點。
護士為觀察組患者加強麻醉恢復期呼吸道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包括:①護士護送術后患者進入麻醉恢復室,詢問麻醉師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物用量、使用時間、麻醉可能導致的并發癥表現等,查看患者術中體征記錄,向主治醫師了解患者手術結果。②護士監測患者呼吸頻率、血氧,及時為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去枕平臥位,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發生。術后應維持吸氧護理,延長呼吸復蘇時間,觀察患者自主呼吸表現,待體征穩定后拔管[2]。③護士應重點做好并發癥預防措施,麻醉后常見并發癥包括喉頭水腫:要求護士應在術后積極觀察患者面色、呼吸節律表現,及時觀察呼吸狀態,一旦發生早期使用急救藥物,完成搶救;術后患者可能出現躁動表現,護士應為患者播放輕音樂,緩解心理不適表現;部分患者可能發生舌后墜情況,護士應隨時檢查患者呼吸表現、呼吸頻率,必要時及時插管處理[3]。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評估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呼吸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
3.討論
麻醉復蘇期是指患者自術后至意識清醒期間,在此階段患者機體受到術中麻醉殘存藥物、術前禁食禁飲、體內循環狀態等因素影響,且老年患者機體代謝功能較差,機體恢復速度緩慢,導致患者在麻醉恢復期發生呼吸道并發癥可能性較大,包括喉頭水腫、嘔吐等,臨床針對此種情況需為患者提供呼吸道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
預見性護理模式概念意指醫護人員利用醫學知識、全面分析患者病情,提供早期發生、早期預防、早期處理服務,降低患者術后風險發生率,促進疾病恢復[4]。
綜上所述,護士為老年術后患者提供麻醉恢復期呼吸道預見性護理干預服務,包括護士應密切監測患者病情、體征變化,掌握呼吸道并發癥知識及預見性護理概念,及時觀察,提高風險預防及處理能力,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提供預見性護理,保證患者術后安全,可有效降低呼吸道并發癥發生。
參考文獻
[1]肖志勇,李祥.老年患者術后麻醉復蘇期呼吸道預見性護理[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3):3237-3238.
[2]郭敏.預見性護理措施在老年患者術后麻醉復蘇期的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36):150-151.
[3]羅恒,田華.高齡患者全身麻醉術后在麻醉恢復室的安全護理[J].重慶醫學,2016,45(31):4462-4464.
[4]廖禮平,王曙紅.全身麻醉術后患者蘇醒期并發癥發生情況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6,3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