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繼平
摘要 在闡述昌都市“十二五”期間種植業的現狀、優勢與潛力,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昌都市“十三五”期間種植業規劃,總結了其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以期為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種植業;現狀;優勢;問題;規劃;對策;西藏昌都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47-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lanting Industry in Changdu City
NIU Ji-ping
(Changdu City the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Changdu Tibet 854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advantage,potential,problem of planting industr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in Changdu City. The planning of planting industr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was put forward,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lanting industry.
Key words planting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advantage;problem;planning;countermeasure;Changdu Tibet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種植業又是農業的基礎[1]。“十二五”以來,昌都市深入貫徹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并抓住撤地設市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座談會的良好契機,緊緊圍繞“強工興市、東西發展,創建基地、夯實三基”構建富裕、和諧、文明昌都發展戰略,把增加群眾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農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工作思路,積極引導群眾大力發展青稞新品種推廣、庭院經濟林木栽植、城郊蔬菜生產、良種繁殖、測土配方等產業,多渠道增加農牧民現金收入。因此,應規劃好全市種植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 “十二五”期間種植業現狀
昌都市是西藏及糧食作物主產地之一,2010—2015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由43 850 hm2發展到44 760 hm2,年均增長0.41%,糧食總產量由17.399萬t提高到18.327萬t,年均增長1.06%,累計生產糧食107.664 22萬t;全市青稞面積由34 639 hm2發展到35 764.67 hm2,年均增長0.64%,總產量由13.901萬t提高到15.463萬t,年均增長2.24%,累計生產青稞87.918 95萬t;蔬菜、糧食種植面積由1 946.67 hm2發展到3 833.34 hm2,年均增長19.38%,總產量由4.050萬t提高到11.059萬t,年均增長34.61%,累計生產蔬菜47.172 53萬t;油料面積由3 440 hm2發展到3 510 hm2,年均增長0.4%,總產量由5 700 t提高到6 223.3 t,年均增長1.83%,累計生產油料作物3.045萬t。
2 種植業的優勢和潛力
2.1 光熱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
昌都屬高原亞溫帶亞濕潤氣候,具有垂直分布明顯和區域性差異大的特點。降雨集中,季節分布不均,蒸發量大,相對濕度小。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100~2 700 h,年無霜期46~162 d,年降水量為477.7 mm,集中在5—9月。
2.2 科技推廣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
昌都市自“十二五”以來通過招錄本地生源到各鄉鎮、從區內外高校人才引進緊缺性專業人才、援藏干部、西部計劃及自愿者等方式不斷壯大全市專業技術隊伍,全市已形成了市、縣、鄉3級農業科技服務網絡。目前,市有農業推廣服務中心、11個縣(區)有農業推廣站、138個鄉鎮有農牧業服務中心,全市共有農技干部1 676人,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51人、初級職稱418人、技術員1 196人及農民技術員1 962人,并培養了每戶有一個種田明白人和一批科技示范戶。
3 存在的問題
3.1 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加劇
全市總耕地面積4.91萬hm2,其中可灌面積2.9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59.1%;保灌面積僅有2.02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1.14%。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西藏雪山融化,三江流域水量不斷減少,農業灌溉缺水矛盾日益突出。
3.2 全市中低產田比例較大
昌都市各類作物中低產田面積2萬hm2,占全市現有總耕地面積的40.73%,坡度大于25°的耕地面積1.67萬hm2,占現有耕地面積的34.01%;這些中低產田改造難度較大。
3.3 種植業效益相對下降
一方面由于蕎麥、蔬菜、油菜、糧食價格并未上漲,而另一方面人工費、農藥、化肥逐年上漲,造成了種植業效益不斷下降,嚴重挫傷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
3.4 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
全市從事種植業生產的農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2%。同時農村中大量文化程度較高的都是青壯年,且都離開農村進城務工,留在農村從事種植業生產的基本上是文化程度較低、年齡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及部分婦女和青少年,嚴重制約了全市種植業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2]。
3.5 產業化經營低,機制不完善
一方面全市種植業經營主要以分散為主,產業化程度較低,在資本運作、經營素質、規模實力及對風險承擔上處于劣勢[3];另一方面是分類、分散、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工作簡單落后,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原優勢特色產品的發展[4]。
3.6 資金不足,缺乏科技創新手段
長期以來,種子的科研、生產、推廣和銷售是相互分離的,科研水平低,推廣經費、研究經費完全依靠國家投入,成果轉化速度慢[5]。同時,由于資金有限、種子生產企業規模小、行業分散,大都不具備科技創新能力[6]。
4 “十三五”期間種植業規劃
4.1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會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牢固樹立“共享、開放、綠色、協調、創新”發展理念。全市種植業結合“七個全部自給工程”,圍繞“五大養殖基地、七大種植基地”產業合理布局,著力提高農牧業良種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同步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坡改梯工程、農田水利設施、優質青稞生產基地建設力度,促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積極扶持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牧業由單純的原料生產型向加工增值型轉變;加強支撐體系建設,提高農牧業科技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把昌都市建成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實現農牧業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
4.2 規劃指標
2016—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由45 233.33 hm2發展到46 666.67 hm2,年均增長0.63%,糧食總產由18.400萬t提高到19.000萬t,年均增長0.65%,累計生產糧食93.450萬t;全市青稞面積由36 666.67 hm2發展到38 000 hm2,年均增長0.72%,總產由15.400萬t提高到16.000萬t,年均增長0.77%,累計生產青稞78.550萬t;蔬菜糧食種植面積由4 040 hm2發展到4 433.34 hm2,年均增長1.77%,總產由12.000萬t提高到15.000萬t,年均增長5%,累計生產蔬菜67.500萬t;油料面積由3 280 hm2發展到3 366.67 hm2,年均增長0.52%,總產由6 200 t提高到6 300 t,年均增長0.32%,累計生產油料作物3.124萬t。
5 種植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新形式下,受土地,資源、環境約束日趨趨緊的情況下,對種植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必須努力探索新模式[3]。
5.1 調整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
應結合市場需求,繼續擴大藏青2000、喜瑪拉雅22號等青稞新品種及山冬7號小麥新品種推廣,爭取到2020年新品種推廣率達100%,完全取代藏青320、喜瑪拉雅19、山冬6號及本地已嚴重退化的一些老品種,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品質,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效益。
5.2 狠抓種子工程
“十三五”期間,計劃在洛隆縣建設青稞原種田13.33 hm2、青稞一級種子田176.67 hm2、青稞二級種子田2 533.33 hm2,生產加工青稞良種9 650 t,為全市3.8萬hm2青稞統一供種,力爭到2020年全市良種應用率達100%,為全市生產出優質、高產的青稞打下堅實的基礎。
5.3 調整產業布局,形成區域特色經濟
全市種植業要圍繞“七大種植基地”合理規劃布局,以打造糧食作物(青稞、玉米、冬小麥、蕎麥、豆類)、油菜、蔬菜(辣椒等)、林果(康巴蜜桔、葡萄、蘋果、梨、桃、核桃、杏、枇杷、花椒)、林下資源(木耳、松茸、人生果、獐子菌、羊肚菌等)等高原特色的優勢產業。重點打造了芒康、左貢、八宿、察雅縣葡萄種植基地,八宿、左貢、察雅、芒康、洛隆、貢覺、江達等縣蕎麥種植基地,洛隆、邊壩、丁青、卡若、貢覺等縣(區)優質青稞種植基地,卡若、察雅為主帶動其他各縣的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芒康、左貢、察雅、八宿、洛隆等縣三江流域河谷地帶干鮮果品種植基地,卡若、類烏齊、洛隆、察雅、江達等縣(區)藏藥材種植基地。
5.4 大力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
加大對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良好格局。依據昌都市種植業發展實際,加工業要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開展特色產品加工、創建優質特色品牌,促進特色產業由原料生產型向加工增值型和品牌增值型轉變,提高特色產業整體效益為主要目標,創建昌都市優質特色品牌,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附加值[4]。要立足昌都市各縣(區)域實際,搞好調查研究,積極探索合同訂單農業、網上農業等產業化經營的有效組織形式,將全市各縣內種植業的幾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實、做強[5]。
5.5 狠抓好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生態環境
全市旱地(含坡度大于25°以上的耕地)是種植業生產最主要的障礙,應貫徹“以水土保持為中心,以興修梯田、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為重點,實行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農業建設方針,把興修梯田、種草種樹、植樹造林、集雨節灌作為一項重要戰略措施,以改善其生態環境[1]。
5.6 強化政府職能,加強政策引導
應準確把握市場走向,加大農產品產銷收集力度,提高農牧民種植生產的科學性、前瞻性[4]。
5.7 積極推進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
在新形式下,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及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全力推進土地承包流轉制度,允許農民以土地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方式進行。培育一批新型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當前生產形式發展的迫切需要[7]。因此,辦好專業合作社,專業農場建設規模在10~15 hm2的規格比較適合昌都市提高生產水平。國家應對專業合作組織給予全力指導和經濟上的政策補助。
6 參考文獻
[1] 王海峰.張掖市種植業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1998(3):2-4.
[2] 蔡前英.益陽市種植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4(22):74-76.
[3] 王葉華.云南種植業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1(4):10.
[4] 劉國榮.農業種植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財經農業經濟,2015(12):15.
[5] 李會隆.臨澤縣種植業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02(7):13-15.
[6] 費麗華.呂梁山區種植業發展的現狀和對策[J].理論研究,2012(5):12-13.
[7] 李林士.夏玉米免耕直播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