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順啟
摘要 在進行大豆種植的過程中,人們最為關注的就是大豆所帶來的經濟、生產效益。而要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益,就必須科學分析并運用相關種植技術。主要介紹了我國大豆的種植現狀,總結了一些常用的大豆種植方法,并從土壤管理、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等方面出發,探討了大豆種植技術的實際運用,以期促進大豆生產技術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 大豆;種植技術;現狀;方法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60-02
在我國,大豆是非常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其種植時間可追溯到許多年前。大豆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廣受人們歡迎,而大豆的種植方法也從我國古代就流傳了下來。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豆的種植技術也在逐步改進。傳統的生產技術已經難以滿足當前人們的消費需求。因此,種植者必須要引進并掌握先進的大豆種植技術,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環境條件,將種植技術和方法合理運用于大豆播種及生長過程中,提高大豆產量。
1 我國大豆種植現狀
大豆最早是在我國生產的,后來傳到日本和美國等國家[1]。現階段,國內大部分地區都廣泛栽種了大豆,大豆在我國已經擁有了相當大的種植面積,并且成為了我國農業生產中最為主要的作物之一[2]。在國內,大豆產量最高的地區當屬東北松遼一帶,其大豆產量占據全國年總產量的40%左右。位居第二的則是黃淮平原,其大豆產量占據全國總產量的38%。經調查人員研究發現,東北地區是國內大豆產量最高的地區,該地區內的大豆播種時間基本都在4月底至5月初,成熟收獲的時間則在9月。河南地區大多是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之間完成大豆的播種,并且播種越早,大豆產量就會越高。通常大豆在6月中旬成熟收獲,其產量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土壤條件以及降雨量的影響。假如麥子收割之后土壤的狀況較為良好,抑或是降雨適當,大豆就能夠提前播種。
大豆種植農戶在耕作過程中十分關注大豆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許多人開始探索并鉆研大豆的種植技術,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豆的生產效益。目前,我國大豆在種植過程當中不時會受到氣候因素或病蟲害等影響,并且該方面的管理依舊處于粗放狀態,導致大豆產量不高,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也難以得到提升[3]。對此,在種植大豆時,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的理念,挑選出質量優良的大豆種子,同時引進新型種植技術,促使大豆產量進一步增長。此外,農戶還需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土壤條件、氣候特點等,采用科學的運作模式,確保大豆種植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2 常用的大豆種植方法
2.1 等距離穴播種植法
該種植法通常用在大范圍種植大豆的地域中,通常不會使用在面積較小的種植區內。這是由于該種植法需要用到大量土地,并且對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單位土地面積中的大豆數量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由于該種植方法為了拖延封行期,會專門拉開穴和穴之間的距離,進而導致大豆植株發芽之后,其每一穴植株之間的間隔距離會加大,由此可以增加大豆接收光照的面積,還能實現良好的通風,最終提升大豆的產量。
2.2 波浪冠層種植法
該種植法是讓大豆植株冠層呈現出波浪一般的狀態。這是通過人為的加工,使大豆植株冠層變為波浪形狀,如此一來便可以讓大豆植株的葉子接收到更多的陽光照射,并起到理想的通風效果,促進大豆完成光合作用,進而將大部分營養物質有效保存下來。此外,波浪冠層的種植方法還有一個重要優點,就是可以在大豆植株生長的后期為其提供優良的光照以及通風環境,以免大豆植株根部的葉片由于光照和通風不到位而出現枯萎甚至腐爛等問題。因此,在大豆種植過程中采用這一方法,可以讓植株生長得更為茂盛,提高其產量。
2.3 壟上精量雙行種植法
該種植方法主要是運用壟上精量雙行播種機而進行的。以往的種植方法大多是通過人工進行距離測量,再實施等距離扎孔,其效率較低,且精確度也不高。而實施了壟上精量雙行播種法后,人力成本獲得了很大程度的節約,并且強化了擺種的優勢,使得種子發芽率大幅度上升,進而改善了大豆產量及質量。此類播種方法在我國東北等各大豆種植地區廣泛運用,其使用率達到了60%以上,并且正在逐漸普及到全國各地,被許多大豆種植區科學利用。
2.4 45 cm雙條密植種植法
探討45 cm雙條密植種植法,就一定要提到壟三種植技術。壟三種植技術指的就是在采用壟作技術進行大豆種植的同時,充分運用3種機械化的技術,即壟體和壟溝的定時翻耕、壟上雙條精確播種以及底部深層施肥。45 cm雙條種植技術實際上就是建立在壟三種植技術之上的密植技術,其行距密度剛開始為65~70 cm,后來則縮短至45 cm,且采用雙條密植的模式。人們通常見到的波浪冠層種植法可分為3類,其中間隔有2類品種不同的植株。而這2類植株的平均高度需要具備一定差異,并對其施加劑量不同的肥料,再采用三碘苯甲酸進行化控。
3 大豆種植技術的實際運用
3.1 種子選擇技術
首先,在種植大豆時,必須要挑選出質量優良的大豆品種,以便確保大豆能夠順利種植。在挑選種子時,要結合當地的土壤條件以及氣候情況而定,同時還需考慮到當地的農業生產水平與機械化程度,把握好大豆生態類型與適合生長的條件,最終優選出最佳的種子品種。大豆對光照和熱度都十分敏感,需要種植在光熱充足的環境中,因此不能隨意引進新型大豆品種,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其次,選出大豆品種后,還要進行種子的精選。種子自身質量的好壞會直接決定其發芽率的高低,此外,還會對后期的苗全、苗壯以及苗齊等情況造成影響。一般情況下,顆粒飽滿的大豆種子會使其實際產量提高20%左右。因此,在種植大豆時,必須要采用選種器或是人工篩選的方法,精選出品質優良的種子[4]。
3.2 土地管理技術
土壤條件對于大豆的產量和質量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因此需要進行科學而合理的耕作,不斷翻整土壤,以促進土壤熟化,提高土壤的透氣性,達到蓄水保墑的目的。這樣做能夠大量消除雜草,降低病蟲害帶來的影響,從而保障大豆秧苗得以健康茁壯成長。大豆屬于直根系的作物,所以在生長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其土質呈上虛下實狀態,并讓土層始終維持較好的蓄水量,以便于大豆迅速生長。大豆種植需要結合科學理論對土壤進行精耕細整,做好基礎工作,同時還要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及土質狀況,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并靈活運用于實際操作中。如有必要,還可使用大型機械設備以輔助生產[5]。
此外,種植大豆還需要挑選出適當的土壤。首先,種植大豆的地理位置一定要選好,要便于灌溉及排水。其次要確保土層足夠深厚,而砂土壤則是種植大豆的最佳選擇。在進行土質挑選時,不可選擇剛栽種過豆類作物的土壤,而要挑選一些種過玉米、棉花、高粱、小麥之類的土壤。若要使大豆全面吸收土壤當中的營養,則可以在秋天翻整土地,讓土壤盡快熟化。如果發現土壤肥力開始降低,就要適時添加一些有機肥,并再度翻土,讓土質保持疏松。待翻耕完畢后,還要進行適當打壟,提高地塊溫度,同時讓耕作層進一步深化,確保土壤具有抗旱排澇的功能。
3.3 施肥技術
在大豆的生長期中,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化肥,以便進一步提高大豆的產量。在施肥時,通常要按照1∶3∶2的比例,加入鉀肥、氮肥和磷肥,再結合大豆不同品種的實際情況,實施科學調控。此外,在施肥過程中,還需要把施肥深度進一步加深,使得大豆根基更加穩固,從而保證大豆植株可以吸取更多水分及營養,讓大豆生長得更為繁茂,同時提高其抗倒伏的能力[6]。
3.4 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工作
如果大豆在生長過程中遭遇了病蟲害,則其質量和產量都會大幅降低。因此,必須要針對大豆可能遇到的病蟲害,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處理。比如,大豆經常會暴發褐斑病、霜霉病、根腐病、菌核病等,針對此類情況可以采用豆病絕殺劑進行防治。而大豆蟲害通常有蚜蟲、食心蟲、豆天蛾等,農戶可以噴灑2.5%敵殺死300~600 mL/hm2噴防,此外,還可采用熏蒸法進行植株根部的滅蟲。東北大豆高產地區時常會出現灰斑病等,對于這種情況則可以采用70%甲基托布津900~1 500 g/hm2對種植區域進行噴灑,并確保農藥濃度控制在70%之內。
對大豆進行管理時,需要及時除掉田間的雜草,堅決避免草高于苗的情況發生。特別是當大豆成長到第5周的時候,植株會需要大量的日照、水分及營養,這時如果田間存在過多雜草,就必然會對大豆的生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大豆生長的前期階段,就要采取人工、機械除草等手段,將田間殘留的雜草清理干凈,以確保大豆可以正常、順利地開花結果[7]。
4 結語
綜上所述,大豆種植技術和方法的運用十分關鍵,會對大豆的產量和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必須要充分了解大豆種植的現狀,合理采用等距離穴播種植法、波浪冠層種植法、壟上精量雙行種植法、45 cm雙條密植種植法等多種方法,選出高質量的種子,在大豆生長過程中做好土壤管理工作,并對大豆進行施肥和除草,處理好病蟲害等問題,以促進大豆健康生長,提高生產效益。
5 參考文獻
[1] 任淑榮.中國大豆產業現狀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4(3):391-396.
[2] 徐娜,付東,郝潔,等.我國大豆進口對大豆產業安全帶來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4(18):327-329.
[3] 侯文勝,林抗雪,陳普,等.大豆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的構建及其應用[J].中國農業科學,2014(21):4198-4210.
[4] 付占成.淺析大豆種植技術現狀與方法[J].農業與技術,2014(9):87.
[5] 龍海飛.淺談大豆的種植技術現狀與方法[J].農民致富之友,2016(11):91.
[6] 郭麗娜.北方大豆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究[J].種子科技,2016,34(7):51.
[7] 張秀敏.北方大豆種植技術[J].現代農業研究,201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