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艷
[摘 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讀者對媒體的選擇越來越多,紙媒的優勢和影響力在逐年下降,如何把新聞做精致,把新聞做強勢,提高紙媒的沖擊力?如何把紙媒辦出自己的特色,展示思想深度和獨特視角?作為紙媒編輯,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無疑是對紙媒編輯的新考驗。
[關鍵詞]紙媒編輯;角色定位;提高途徑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新媒體時代,編輯素質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作用發揮得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一張報紙的質量和面貌。編輯思想就是版面的主導思想。如何改變傳統的編輯理念和編輯思路?面對新媒體的沖擊,紙媒編輯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責任。
一、提高政治認知能力,增強新聞敏感性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爆炸給受眾帶來極大滿足感,身心愉悅的同時,大量“信息垃圾”無時無刻不在危害著受眾甚至國家的利益。作為紙媒編輯,應該對政治形勢的發展和政治思想動向具有較高的認識和辨析能力,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準確篩選信息的同時,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在重大問題、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上把好關、把好度。
編輯工作是一種艱苦、細微、瑣碎的幕后工作,工作性質注定了編輯從業者要犧牲自己的名利成就更多人的名利。因此,報紙編輯要從傳統的“為記者作嫁衣”的觀念中走出來,在媒體轉型的當下,編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稿件,是內行,才能與作者進行深度溝通;是外行,才能做到旁觀者清,對稿件做出客觀判斷。因此,這就需要編輯具有更高的、有深度解讀和挖掘信息的能力,加強對熱點、疑點、難點等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解釋與評析,加強“新聞背后的新聞”的深層挖掘與報道。利用專題報道、專版、策劃欄目等多種形式,形成重點突出、報道有序、合乎規律的綜合新聞產品。
二、成為“一專多能”人才,增強“單兵作戰”能力
新媒體時代,要求紙媒編輯除了能采會寫,能編會評外,還要懂一些計算機操作技術,可以直接上傳和處理一些稿件;要會拍攝,通曉各種網絡語言,能夠準確判斷新生代群體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態度,和他們做及時有效的溝通;了解新媒體的特點,更要熟悉網絡閱讀方式和新型寫作方式。此外,還要學會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廣告、公關、行業展會等手段,提高數字報刊的附加值。所以,對媒體而言,一個既有新聞的基本業務能力,又能把握市場最新動向,深入理解用戶需求,甚至還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勢必求之不得。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要求傳統媒體編輯要從單一編輯加工角色向“一專多能”轉變,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然而,“多能”固然重要,但“一專”才是新媒體人才的立身之本。與新媒體相比,報紙在時效性上并不占優勢,但在挖掘深度方面,報紙卻有著天然的新聞原創優勢。這就要求編輯能夠準確找出新聞點,在新聞深度和角度上出彩,并得心應手地運用專業語言對文稿進行編輯加工。新媒體時代,報紙編輯要具備出色的新聞意識,不僅能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新聞線索,還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能在海量的資訊中去蕪存菁,浪里淘沙,挑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掌握應用新技術的編版和制作工作。
三、提高學習能力,增強個人軟實力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受眾對時代的敏感程度要求更高,對時代文化和思想前沿的知識關注更多,一個好的媒體編輯要具備豐富的新聞理論業務知識和扎實的寫作功底,豐厚的知識儲備是做好編輯工作的必備條件,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擴大知識面,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才能對所負責領域的最新發展和動態有較好的了解與掌握,提高采編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具有敏銳的視角,增強新聞敏感性。否則,不僅會因為個人知識的老化,思想的封閉落后于時代,也會對媒體的發展造成極大障礙。
編輯人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既要學習專業知識,爭當本專業的行家里手,又要強化對市場經濟、科學知識、法律知識、社會管理知識、黨建知識以及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努力獲取推動事業發展、做好各項工作的寶貴啟示和精神動力。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編輯人員的學識、品格、修養、能力與群體結構決定著編輯行為的水平和質量,而編輯行為的水平與質量又是媒體水平與質量的一個決定因素。所以,作為傳統媒體的編輯從業人員,應該關心時事與政治,提高政治敏銳度和政治鑒別力;時刻關注行業發展,主動積累相關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努力提高個人修為,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專家型編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 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6 年2月19日.
[2]孫為.新媒體時代美學的數字化重構研 究.中州學刊, 2014年.
[3]柴丹. 媒體的哲學內涵及理論根源. 新 聞戰線,2015年.
[4]李良榮,童希. 互聯網時代新聞報道新 思維[J].現代傳播,2010(10).
[5]劉伯根. 做文化強國的大編輯[N].中國 新聞出版報,2012-3-19(5).
[6]張劍鋒.新媒體對當代社會影響的幾點 思考.中國科技博覽,2011.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