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凱
[摘 要]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要素更加豐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網絡迅速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與之相適應的競爭環境、制度環境等也發育起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大數據的發展使我國全方位的開放環境正在形成。
[關鍵詞]現代環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一、媒介要素
媒介要素是指由大眾傳媒構成的對人們思想、道德、行為和發展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外部條件。過去,由于媒介的單一、信息量小、覆蓋面小,尚不能產生持續、巨大影響力的環境。然而,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以三大印刷媒介(書、報、刊)、四大電子媒介(電視、電腦網絡、廣播和電影)為主體,充斥人的視覺和聽覺系統的重要環境。首先,媒介要素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使圖像、聲音與文字一起能夠承擔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任務。其次,媒介要素的發展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系,大眾傳媒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在獲取信息上趨于平等,改變了主體過去由于在信息占有上的優勢而形成的權威性;這就要求主體必須強化平等意識,改進教育方法。第三,媒介要素的發展,使人們選擇信息的“自由度”增大,給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都帶來雙重效應。從客體來說,一方面,使客體能多方位、多層次地獲取信息,并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激發獨立思考、奮發進取的自主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傳播信息的渠道增多,可供選擇的信息增多,既增加了客體選擇信息的“自由度”,也增大了選取正確信息的難度。同時,這些大量的、觀念不一的信息,還會誘引出不同的思想認識變化,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性產生干擾,使主體難于準確把握客體的思想動態。從主體來說,一方面使主體有條件擁有更多的信息來源,對教育內容與方法的改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信息的多源性、開放性和瞬時性又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信息的選擇和處理帶來了全新的壓力和挑戰。
總之,媒介要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卻又是雙重的。當傳媒要素與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一致或互補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可以得到強化;反之,則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虛擬空間
網絡虛擬空間是在互聯網普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環境因素,是媒介不斷發展的產物,虛擬是針對現實而言的,當人們把現實的生活通過計算機及其衍生技術發展的時候,便創造出了虛擬世界。在現實世界中插入一個龐大的象征化空間,這是個虛擬空間,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虛擬性,它在對真實生活復制和再現的基礎上,能夠實現交往主體和交注目的虛擬。交往主體在網絡中以一種符號代替身份的方式進行交往,可以突破地域和身份等各方面的現實限制。虛擬空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便是互動性,通過互聯網,不僅可以實現人機互動,還可以實現人際間互動。
虛擬空間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也是雙重的。一方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其標志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出現;另一方面,虛擬空間引起了教育對象時空觀念的錯亂,由于在虛擬空間中的匿名性,使人們失去了在現實生活中因身份而形成的道德和規范的制約,催生人的自然本性,引起現實中道德的淪喪。且這種在虛擬空間中形成的人格特征很容易被帶到現實生活中,產生與現實生活的沖突,出現逃避或逆反的心理或行為。虛擬空間還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導向性被削弱。媒介的發展使性質不一的信息量激增,使促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垃圾信息、娛樂信息甚至反動信息,都有可能共存于虛擬空間。一是對教育客體產生太多誘惑;二是使主旋律教育和信息導向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關系受到強烈沖擊。
三、大數據
大數據已經開啟了一個時代,一個數據產生重大價值.數控驅動創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大數據將逐漸成為現代社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許多領域都會因它而發生本質上的變化。數據的大規模集聚與定制化分布為信息共享、信息協作和學習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一方面,學習者可以通過云計算提供的服務,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和服務。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機構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能更好地管理教學資源。開展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但是傳統的網絡學習環境研究大都集中于功能或特性的移植,即從一個平臺學習新的技術,到另一平臺重新實現和集成,末涉及執行核心,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數據分析問題。云計算,尤其是大數據的運用,給網絡學習帶來最大的福利是成本降低,使計算機資源使用模式得以改變。
大數據時代引發的變革雖然是全面的、深刻的,但它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變化而言是豐富和拓展,而非顛覆或取代,這是我們對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基本判斷。明確這一點之后,我們可以看到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其實是“變與不變的結合”,不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基本結構、基本功能、基本原則等,順勢而變的是符合大數據時代的一些教育內容和形式,而找準這些變化的部分就可以找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的真正著力點。
縱觀大數據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的變革,我認為其最深刻之處在于“一切皆可量化”,這意味著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把握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在宏觀層面,所有人的思想狀況都可以通過分析其網上活動留下的痕跡和現實生活中產生的種種數據而被總體把握和揭示,了解群體的思想狀況、把握群體的思想規律、精細分析群體思想與各類事件的聯系、甚至掌握不同群體對不同教育信息的好惡等等。這一局面一旦出現,勢必有力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面對大規模群體研究對象時的無力感,有效地提升教育活動的覆蓋面和系統性,在微觀層面,教育對象個體的信息被數據化之后,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清晰地揭示個體思想行為的狀況.這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個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進而有效地提升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種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宏觀層面的群體思想政治教育與微觀層面的個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變化的兩個重要著力點,并將極大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家芳. 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 [J].西安科技大學,2004.
[2] 崔靖坤,徐遠博. “互聯網+”視域下思 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J].新教育時代 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6(43).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