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血管支架成形術在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中的臨床價值。方法:收集我院從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患者20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行血管造影后實施經皮血管支架成形術,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200例患者椎基底動脈狹窄率從術前的(85.2±2.2)%降至(23.5±1.8)%,術后均未發生缺血性卒中;193例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7例遺留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均未出現支架移位和支架內再狹窄。結論:在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患者通過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時,應用血管支架成形術治療具有顯著臨床價值,可顯著改善患者缺血癥狀與腦卒中的發生,值得推廣。
【關鍵詞】 血管支架成形術 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 臨床價值
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是臨床比較多見的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病。椎動脈狹窄所致的供血障礙,其主要表現為程度不一的TIA以及眩暈等后循環缺血癥狀,且在狹窄基礎上血栓或斑塊脫落會導致后循環梗死,從而引起患者發生吞咽障礙、飲水困難以及偏癱等臨床癥狀,嚴重時還會引發昏迷與死亡,具有較高致殘率與病死率[1]。臨床治療該疾病主要是應用抗凝與抗血小板集聚原則。經皮血管成形術現已在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狹窄等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討血管支架成形術在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中的臨床價值,特選擇我院200例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從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患者20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本次所選患者均是通過抗血小板集聚與抗凝治療無效的患者,臨床均表現為肢體無力、感覺變化、發作性眩暈、認知障礙、發作性口周麻木、耳鳴、共濟失調、視覺障礙以及飲水嗆咳等后循環癥狀。其中女性患者89例,男性患者111例;年齡47~70歲,平均年齡(61.5±1.8)歲。體格檢查顯示:96例伴有高脂血癥,67例伴有冠心病,74例有吸煙史,54例有高血壓,27例有糖尿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發現:基底動脈狹窄65例,椎動脈狹窄135例。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均實施血管支架成形術治療,選擇患者平臥位,實施神經安定基礎麻醉,監測生命體征。運用Seldinger技術于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6F血管鞘,予以主動脈弓和全腦血管造影,觀察患者血管狹窄程度、形態、部位以及側支循環代償狀況等。予以全身肝素化,檢測凝血酶原活性,保證維持在250s以上。常規持續靜脈泵入尼莫地平4ml/h,防止發生血管痙攣。把6F導引管于0.89mm導絲導引下置入患側椎動脈頸段,于路徑圖下應用微導絲(0.014mm)把球囊擴張式支架導引至狹窄部位。通過造影后確定支架位置是否滿意以及是否殘存狹窄情況后,再緩慢擴張球囊釋放支架,依據所測的動脈直徑選用適宜的球囊。然后即刻予以造影復查,確定血管擴張情況與支架釋放情況。術后對肝素進行自然中和,4~6h后可將動脈鞘拔出,制動患側下肢約12h。術后24h內要持續監測患者的脈搏、血壓、尿量以及足背動脈搏動變化等,密切觀察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以及體征。
1.3 統計學方法
用軟件SPSS21.0統計數據,借用(%)及(x±s)分別表現計數資料、計量資料。
2 結果
本組200例患者中,成功置入球囊擴張支架200枚,其中AVE支架67枚,Bx Sonic支架133枚,支架放置成功率是100%。200例患者的椎基底動脈狹窄率從術前的(85.2±2.2)%降至(23.5±1.8)%,術后均未發生缺血性卒中,對患者進行為期平均11個月的隨訪發現,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的患者有193例,7例患者因受遠端血管狹窄影響而遺留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200例患者都未出現支架移位和支架內再狹窄。5例患者因為術后未使用抗血小板集聚藥物而在3d后發生支架內急性血栓形成,通過進行急診溶栓處理后全部恢復。3例患者出現1個微小無血流淤積的夾層動脈瘤。術后發生眼球水平震顫的患者4例。
3 討論
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指的是顱內椎-基底動脈和其分支供血區域的神經功能受損,經造影發現顱內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發生狹窄的一種疾病。目前眾多研究證實[2],顱內動脈狹窄造成的缺血性腦血管病通過應用藥物治療,療效均不大理想,必須探討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此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向腦梗死發展。
近些年已有眾多關于冠狀動脈支架用于椎基底動脈狹窄治療中的相關報道,經皮血管成形術的應用,明顯減少了傳統開顱術治療椎基底動脈狹窄的高致殘率與致死率[3]。因為椎-基底動脈缺血所致神經功能障礙會對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脅,所以改善患者的缺血癥狀、保證足夠血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顱內血管具有較狹窄、血管壁薄、迂曲以及脆弱等特點,容易發生損傷,支架成形術的應用需要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隨著支架柔順性以及靈巧性逐漸提升和發展,只要滿足血管解剖形態學條件就能使用支架,支架能夠良好處理擴張后的彈性回縮以及因手術原因所致的夾層動脈瘤。血管內支架的危險性也逐漸降低,臨床療效更為明顯,但是其長期治療效果還要深入研究[4]。
綜上所述,在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患者通過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時,應用血管支架成形術治療具有顯著臨床價值,可顯著改善患者缺血癥狀與腦卒中的發生,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勇,劉和龍,呼其圖,等.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椎動脈顱內段及基底動脈狹窄14例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05(32):145-146.
[2]劉戀,高峰,莫大鵬,等.經橈動脈入路支架成形術治療顱內椎-基底動脈狹窄[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5,31(9):899-902.
[3]王子亮,許斌,蔡棟陽,等.Wingspan支架治療癥狀性顱內椎基底動脈硬化狹窄的效果[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5,14(8):622-624.
[4]李迪,高眾,王蘇平,等.經皮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癥狀性椎基底動脈狹窄的臨床觀察[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92-94.
作者簡介:解新苓(1975.2-),女,漢族,河間市城關鎮人,本科學歷,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