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穎
【摘 要】校園文化是潛在的隱性課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起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踐行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把知識傳授與人文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在涵養熏陶中自覺追求自身完善,具有高尚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愛滿天下 校園文化 綠色環境 書法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行知先生的辦學心愿。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潛在的隱性課程,在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資源,其教育功能可通過學?!皭蹪M天下”的精神因素給學生的積極影響和感染、熏陶來實現。
一、以人為本,營造“愛”的校園環境
陶先生說:“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們要教整個的環境表示藝術的精神,使形式與內容一致”。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是學校的大事。
校園環境就其內涵而言,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指綠色環境建設。叢叢綠林、株株花木、花香鳥語、曲徑通幽、天地人和諧相處。綠色環境為學生創造一片健康成長的沃土,給學生擎起一片施展個性的藍天。校園環境第二層面的含義指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要從富有靈氣的校園環境建設中體現出來。校園環境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場所,優美、整潔的自然布局固然為師生營建了一個舒適的校園環境,但學校文化追求更多的是人和環境的和諧統一,使人和環境產生一種互動效應,使校園的每一處景點都有人文的內涵,每一塊頑石都富有靈性,每一面墻都會說話,一草一木都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們開拓進取,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校園處處是教育,學生時時受熏染。如我校岑溪中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校園綠化、美化為基礎,創造外在的和諧美視覺效果,同時注重與人文思想的有機結合。在校園綠化和景觀規劃中,我校充分重視校園三個領域的建設,即個人領域、小集體領域和公共領域的建設。在這三個領域的建設中充分給師生的心靈留下一個空間。如在“個人領域”,亭中的坐凳、林中的石子路、建筑角落……張弛有序的校園環境,可使人產生心理上的歸屬感,師生都愿意在那里駐足欣賞。那道繪制古代四大名著圖畫的風雨長廓,既為師生上下課提供一條遮風擋雨的溫暖走道,同時也給人們古典文化的熏陶。這樣的校園環境建設體現了陶行知“以人為本、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它不僅為師生提供安靜、優美、舒適的學習環境,而且是師生心靈的驛站。這樣的校園文化體現的就是一種愛,是對師生心靈的呵護。
二、弘揚書法藝術,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瑰寶,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作為一名中國人,寫好漢字是學習掌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最基本的途徑。然而,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電腦已經被廣泛運用并替代了部分書寫功能。然而對高科技的過度依賴,使青少年書寫面臨提筆忘字的現象,甚至給父母寫家信都要用電腦打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我們接觸高科技的東西很多,快捷、豐富、娛樂,但這都是短期效應,只有文化才會影響深遠。
書法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更是文化素養的體現,關系到中華文化的傳承。像我校以前樓閣名字、廣告牌、警示語等的書寫全是電腦字體,根本就無法讓人們體會到書法藝術的美感,這是校園文化的缺失,是作為中國人的遺憾。近年來一塊塊書寫著諸如陶行知等名人名言“愛滿天下”“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石頭,開始展現書法家的風格,彰顯著校園文化的魅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價值對提升學生的內在修養和品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為了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和觸摸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我校邀請了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陳玉秋教授做書法講座,既拉近了同學們與書法藝術的距離,讓書法藝術走進了同學們的生活,同時宣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我校語文組開展課題“研讀中華文化經典,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也在悄悄地引導著學生“用心感受中華文化”,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此外,讀千古美文,揚民族精神;舉行書法比賽,倡導“用筆寫出民族精神”等等,通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中學生規范書寫漢字的意識,體驗漢字書寫的樂趣,感受漢字書寫的藝術魅力,養成良好的漢字書寫習慣,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三、挖掘感恩文化,喚醒學生“愛”的心靈
陶行知先生說“有感恩之心,方有真善美”。感恩是人類的美德,理應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感恩與愛是聯系在一起的,人們常說要有一顆善心,這顆善心是愛產生的基本條件,有了愛就懂得了報恩。
感恩教育是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以人性喚起人性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學會感激,勵志奮發向上,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這幾年,我校邀請多位學者、專家、知名人士來校演講,諸如廣西南寧“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研究員、被譽為“實力派激情金牌講師”的南翎紹雄先生到我校作“感恩勵志,成就人生”,《光明日報》社特約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約教授陳忠聯《將成功傳給下一代》,還有我們岑溪本土的獨臂大師黃友作《沒有翅膀也要飛翔》等勵志演講。他們或以質樸的語言,或以熾熱的感情,或以動人的故事,或以成功的豪情,或以自己坎坷曲折的履歷、自強不息的精神,溝通心靈,震撼全場。既激勵學生培養頑強的毅力,永不服輸的精神,培養超人的恒心、勇氣和自信,縱然與苦難同行,也要豪情滿懷地與人生賽跑,同時也教育學生學會感恩,投桃報李,孝敬父母師長,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在感恩文化活動中,筆者本著實效、經常、普及的原則,積極聯系學生家長,全方位地開展“五個一感恩行動”即為老師、父母唱一首歌;向老師、父母敬一杯茶;替老師、父母做一件事;給老師、父母多一些微笑;對老師、父母多一聲問候。樸實真切的活動加深了師生情感,體現了父子母女真情,不僅受到了學生及其家長的認可,更為學校的和諧發展、文化建設盡方寸之力。
知恩圖報,不僅詮釋著中華民族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性美,而且作為一種深刻的道德內涵,熏陶和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感恩文化走進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會,讓更多的人學會了愛。只有學會了愛,才能奏響愛的旋律,才能愛滿天下。
四、舉辦主題班會,讓“愛”充滿世界
主題班會應是校園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主題班會作為班級管理的重要形式,在幫助學生分辨是非善惡美丑,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主觀世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規范自我行為,激發學習興趣,陶冶高尚純潔的情操,增強班級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已為大家公認。
地震、海嘯、洪澇、泥石流……近年各種災害不斷地襲擊人類,而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最震撼人心、銘刻難忘的還是汶川地震。所以筆者在擔任每一屆的班主任時,都會帶學生重溫這場災難。主要以主題班會的方式進行,依次分為三個篇章:自然篇、救災篇和希望篇。在自然篇里,先給學生展現汶川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善良淳樸的村民生活的畫面,但隨著一陣地動山搖,頓時屋倒樓塌,死傷無數。通過地震前后一對比,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地震對汶川造成的巨大災難。在救災篇里,通過國家領導溫家寶總理、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和人民英雄救災的系列圖片視頻展,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每回看到那從那像古人行跪拜禮的母親身子底下救出的孩子的一幕,讀到那條“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的短信時,大家都落淚了。接著播放深情朗誦《愿孩子在天堂沒有天災》《生死不離》,深深地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師生。在希望篇里,來自世界各地的捐助、全國人民的祈禱,讓大家看到了眾志成城、戰勝災難的決心。最后全班朗誦《中國,挺起你不屈的脊梁》……這樣的主題班會,不僅讓學生深刻了解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加強自救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而且使校園文化深入人心,培養學生愛國愛民、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奮發進取等風尚,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人民教育》雜志2007年24期的《文化,教育的精神家園》中說道:“教育有一個使命:塑造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而文化,是‘共同精神家園的核心因素?!弊屛覀冔`行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把知識傳授與人文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建設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在涵養熏陶中自覺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尚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
[2] 潘進.踐行行知職教思想 建設特色校園文化[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39).
[3] 梁光思.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踐行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思想[J].生活教育,2015(21).
[4] 顏雄,吳柱國.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培育校園精神文化[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 32(5):168-170.
[5] 邱小林.傳承陶行知文化,建設當代文化校園[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 2015(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