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詞是漢語中重要的詞類之一,是用來區別意義的重要語法手段。本文首先根據語義功能將介詞分為六類,再從《宛陵錄》中挑選出其中的代表型介詞進行簡要分析。《宛陵錄》中介詞的系統研究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關鍵詞:介詞;語義功能;時間;空間;被動;對象
作者簡介:王云帆,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1
引言
漢語介詞是伴隨著語言發展日益精密、表達日益豐富的需要而產生的。介詞的功用不僅體現在語義上,還體現在文章的篇章結構中。學界內一般將介詞的功能分為兩類,一是其本質功能,即反映兩類實詞之間的語義關系,二是附屬功能,即篇章中的連接作用、顯示對比焦點信息。
正因為介詞的語義功能是介詞最為核心的功能,因此學界一般按照語義功能來為介詞分類。太田辰夫(1985)將近代漢語的介詞分為十七類,分別是“所在、起點、方向、關連、到達、距離、經由、原因、目的、代替、材料工具、處置、依據、除外、共同、比較、包括強調”等;田春來在《<祖堂集>介詞研究》中同樣根據介詞的語義功能將研究對象分為引進時間和空間的介詞、被動介詞、處置和工具介詞、對象介詞、話題介詞、依憑和原因介詞六大類。
蔣紹愚先生認為:“同一介詞的義項如果分得太細,會抹煞介詞的本來面貌及這些義項之間的聯系,因為很多功能上的細微區別可能是由語境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們認為田先生的分類方法最為可靠,主要考慮介詞的語義功能,同時兼顧了介詞不同功能之間的關系。
一.介詞的分類
按照語言類型學理論,介詞按所處位置的不同通常可分為前置介詞和后置介詞,而漢語學界通常所說的介詞是前置介詞,類型學中所說的后置介詞一般在漢語學界傳統上被認為屬于方位名詞等其它詞類。本文所討論的介詞也按照漢語的傳統限定為前置介詞,不涉及后置介詞。
二.介詞
1.時間、空間介詞“即”
本文中,“即”的用例總共有31處,其中介詞用法并不多見。在以往的禪宗史書中,“即”作為空間、時間介詞出現的頻率較高,大約有三種用法。第一是表示引進動作發生的時間,表示動作發生在某一時間節點上,例如:
(1)即(大中)四年庚午年,詣幽州寶剎寺具戒。(《祖堂集》卷七)
第二為上古的“靠近”義,例如:
(2)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縝《神滅論》
第三為從“靠近”義引申而來的“到”義,后面一般接處所名詞,在此基礎上,“即”之后又演變為引進動作發生地點的介詞,如:
(3)關使者袁環中(袁可立子)來晤,即于舟次報謝。(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
2.被動介詞“被”“為”
2.1“被”
經統計,《宛陵錄》共有“被”字句7例,其中6例引入主動者,即施事者。如:
(4)纏作佛見便被佛障。
在這僅有的7例被字句中,謂語為單音光桿動詞的共5例,約占總數的70%,其余兩例為謂語動詞前有狀語,如:
(5)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
在這僅有的7例被字句中,有一例非常特殊,它并不是表示一般的被動的含義,而是擴展為表示事件得以發生的原因,“被”可以理解為“因”。如:
(6)被見障故。
這里的“被”受一定的篇章影響,起著一定的連接意義。
2.2“為”
“為”字被動式是很早就產生的被動形式,而在之前的文獻資料中,大多是“為N(之)所V”式,不見“為NV”式。《宛陵錄》中“為”共有24例,但其中20例皆為其動詞用法,表“是”或“因為”的意思,另外四例為典型的介詞用法,其中兩例“為”用作對象介詞,引入動作行為關涉的對象,相當于“向”。另外兩例則表示被動,如:
(7)為屬因緣造作故。
據唐鈺明(1987)研究,“為”字被動句的發展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春秋時出現的“為”字;戰國時期出現的“為N之/所V”式;漢魏六朝出現的“為N所V”和“為N之所V”式。我們認為《宛陵錄》中介詞“為”是前代的繼承與發展,即出現了“為NV”式。
3.對象介詞“除(除卻、除去)”
這一組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排除對象,語義上表示排除。在《宛陵錄》中“除”共有6例,其中3例為“除去”,其次是“除”,2例,最后是“除卻”,僅1例。如:
但除卻如許多種幻想。
向熹(1993)認為,介詞“除”最初產生于六朝,如:
(8)一切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旱不至全損。(《齊民要術》)
后來王鴻濱(2003)認為介詞“除”產生自三國時期,而胡敕瑞(2008)又認為東漢譯經中排除標記“除”已經產生:
(9)除其宿罪不請,余不能動。(《道行般若經》)
三.結論
由于《宛陵錄》中涉及的介詞非常有限,本文選取了《宛陵錄》一文中的幾個代表型介詞進行了簡單描述。長久以來,漢語歷史介詞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探討單個介詞的意義及用法上。在沒有“介詞”這一現代語法術語出現之前,歷史文獻中的介詞多被傳統語文學家們成為“助字”,有關的研究也僅限于討論該字的意義或用法。
目前漢語史上介詞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三點。第一是漢語歷史上有些客觀存在的介詞或者某一介詞的某種用法尚未被發現。第二是對介詞的系統演變研究不夠,但是我們知道,在單個介詞研究的基礎上來探討同功能介詞系統的演變和歷史替換更有意義和價值。第三是有些介詞要進一步結合句式研究其用法,這樣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田春來.《祖堂集》介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李福堂.《祖堂集》介詞研究[J].語言研究集刊,2004.
[3]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M].中華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