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必備素質之一,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因素有很多,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進行責任感教育,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營造校園“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加強大學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實踐。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教育
社會責任感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群體或者個人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1] 高校使得步入大學的學生們的各方面素養得以二次提升。這一時期或許會將初級階段人格素養不成熟或者扭曲的學生起到逆轉性的決定作用,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也是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
社會責任感不是每一個大學生都充分具有的,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社會責任感,只不過自己沒有意識到或者其他人以及社會主體沒有注意到,但是社會責任感一定是存在的,因為人出生于社會,生活在社會當中,在社會大環境中長大,人格素養的塑造養成都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所以決定一個人的人格素養形成的因素中有著這三方的種種影響。但是存在于個體的社會責任感的具體程度確實不一樣的,有的人社會責任感很淡漠,有的人卻十分具有社會責任感。
(一)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意識淡薄弱
于洪良的一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這種狀況:“當你遇到個人利益與社會或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你會放棄個人利益而服從集體利益嗎? ”64%的大學生回答是“不會”,23%的大學生回答是“可能”,只有13%的大學生回答“會”。由此可見,大學生在社會和個人之間,更偏重于個人,強調自我,社會責任意識淡薄。[2]
(二)部分大學生責任感意識不成熟
有些大學生責任意識強烈,自身能夠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中的一元,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在體現自身社會責任感時所采取的方式比較盲目,缺乏正確的引導。
二、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原因
(一)家庭影響
在父母教養方式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差異顯著。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責任意識的形成。
(二)學校教育
很多學校關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流于形式,并沒有將社會這人感的人格素養培養真正的滲透進入每一個學生的內心。學生受到來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縛, 甚至有的時候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興趣愛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個性差異亦得不到合理承認。原本學生應通過學習走向社會, 在學習中逐漸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 從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但結果是在學習中迷失了自己的社會意識。
(三)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的多變,世間人生的百態,給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的積極因素造成沖擊。如今網絡發達,發生在社會中的種種是事件都會在第一時間迅速傳播開來,有些對于人生觀價值觀有影響的事件在大學生看來,未必能夠完全的做出正確判斷,因為處于這一階段的人思想并未十分成熟,極易受到其他事物影響。
(四)個人因素
人生觀狹隘,更加偏向自我,心中無大局。缺乏有公德心、缺乏對于社會的關注、缺乏對于積極入世的激情。這就導致大學生們偏向于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三、從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
(一)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進行責任感教育。
大眾傳媒作為影響能力最大、傳播能力最強的大眾媒介,應該盡可能地把社會上積極的、能夠給大學生以正面影響的人和事宣傳出來。而不是為了制造噱頭,把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陰暗事件無限制地夸張放大,從而致使社會大眾在對大學生失去了信心的同時也讓大學生自己覺得沒有被公眾所理解,從而產生所謂的“代溝”。因此,應當凈化傳媒[3]。另一方面,大學校園內應該做好媒介素養教育,使大學生對于媒介傳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夠正確的看待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才能夠擁有自己最理性的立場。同時對于網絡等新媒體的良莠混雜的海量信息能夠進行有效篩選,并且不同流合污,不被歪曲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影響。而且通過媒介素養教育,能夠使得大學生更加關注媒介傳播的信息,關注社會,增強責任感,同時又有著自己的正確立場。
(二)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可以通過他們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面對學生,可以通過“榜樣力量”引導大學生樹立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不至于使大學生盲目地去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不僅教師要具備這樣的意識,同時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和水平。增加對于教師的培訓,增加教師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三)營造校園“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在這個校園內建立相應的機制進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宣傳與教育,而且要形成連續性,長期有效的進行。整個校園內,無論是教職工還是學生,還是所有課程都應該滲透著關于社會責任的因素,將社會責任感深入人心。以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平臺的校園文化建設, 使之成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新載體、新平臺, 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 在和諧的校園人文、自然環境中陶冶情操, 促進自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四)加強能夠提升大學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實踐, 尤其是服務性的社會實踐, 學生自覺自愿的選擇和參與是關鍵和基礎。因此, 社會實踐項目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對學生的吸引力, 考慮學生的現有實力。特別要善于發現學生中自發的社會實踐愿望和需求。
參考文獻:
[1] 廖榮榆.試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2):48-50.
[2] 崔乃鑫.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對策(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阜新123000)
[3] 楊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途徑探討(湖南警察學院,長沙41 01 38)
[4] 王繼軍.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內江師范學院學生處, 四川內江 641112)
[5] 解曉興.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調查分析杜維彥, ( 西華師范大學學工部,四川南充637009)
[6] 張立,毛晉平,張素嫻.高中生責任心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1):1 362-1 365.
[7] 金培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理性思考 ( 青海師范大學社科部, 青海西寧810008)
作者簡介:
許月明(1984-),女,漢族,黑龍江大慶人,東北石油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