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鳳
摘要 分析昭通市昭陽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生產存在的困難和制約因素,提出蔬菜產業發展對策,以期促進昭陽區蔬菜產業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 蔬菜產業;現狀;制約因素;對策;云南昭通;昭陽區
中圖分類號 S6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99-02
昭通市昭陽區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其成為生產優質夏秋蔬菜的最適宜區氣候區。云南省將昭陽區規劃為全省冷涼蔬菜基地之一,但商品蔬菜規模小,蔬菜種植效益未能發揮,產業發展較為困難。
1 昭通市昭陽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1.1 產業基地發展情況
全區蔬菜播種面積2.6萬hm2,全年蔬菜總產量78萬 t,總產值4.5億元。其中:冬早蔬菜2 333.33 hm2,大春蔬菜種植7 333.33 hm2,晚秋蔬菜1.63萬hm2。露地蔬菜主要種植的種類有20多個,其中種植面積逾66.67 hm2的有葉菜類、花菜類、瓜類、蘿卜類、茄果類、蔥蒜類、菜用豆類等,尤其大白菜、甘藍、西芹、大蒜等蔬菜是占有外地市場的主要商品蔬菜。晚秋蔬菜主要是發展畜牧業,商品率較低。
產業布局:城郊三城辦事處重點穩定發展666.67 hm2高效綠葉菜生產,豐富品種,保障本地蔬菜供給。近郊擴大早熟夏菜生產,遠郊擴大無公害外銷蔬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商品蔬菜基地,以舊圃鎮和永豐鎮為主發展蓮藕種植466.67 hm2,冬春水果豌豆種植1 200 hm2。
1.2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
昭陽區近年來從事蔬菜的企業有昭通明暉農產品有限公司、昭陽區利群蔬菜有限公司、云南荷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昭通市睿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昭通優邁農業有限公司、昭通圣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但發展蔬菜基地和銷售情況較為艱難,生產效益不明顯,帶動農戶的效果和帶動能力有限。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昭陽區響當當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昭陽區秋滿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昭陽區九獅種植專業合作社、昭陽區汝生種植專業合作社等10余個,種植規模都不大,還有待于扶持合作社發展壯大,才能真正發揮其帶動作用。全區蔬菜加工企業缺乏,招商引資困難,外地企業不愿入駐,配套設施不能滿足外銷蔬菜要求。
1.3 產業園區建設情況
1.3.1 設施蔬菜建設情況。近幾年來,大棚蔬菜在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目前昭陽區共有蔬菜大棚2 000多個,面積66.67 hm2以上,生產的蔬菜種類主要有黃瓜、番茄、禮品西瓜、辣椒、西葫蘆等,平均收入可達15萬元/hm2。
1.3.2 現代農業蔬菜基地建設情況。2009年、2010年2年共完成中央財政及中央獎勵資金共投入700萬元項目資金,昭陽區整合地方資金逾1 400萬元,在蘇家院鄉迤那村建設現代農業蔬菜生產基地核心示范樣板133.33 hm2,2013年爭取的中央財政投資400萬元、企業投資500萬元在樂居鎮樂居村建設現代農業蔬菜示范園,于2014年11月完工。蔬菜新品種引種試驗栽培取得突破,辣椒、大白菜等新品種面積逾2 000 hm2,蔬菜的配套栽培技術、蔬菜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名優特新蔬菜新品種的引進示范、主要蔬菜高產栽培配套技術以及糧菜間套作技術的研究與示范等取得階段性成果;設施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暗灌、工廠化育苗、生物液肥施用等技術得到推廣應用。推廣無公害種植新技術、無公害病蟲防治技術和無公害施肥技術和漂浮育苗技術等,為昭陽區蔬菜產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和強有力的保障。
1.3.3 荷花莊園建設情況。近年來,通過引種、試種,蓮藕在昭陽區種植規模逐步擴大,引進外來企業,鼓勵本地蓮藕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產業,在永豐鎮綠蔭由云南荷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重點建設配套設施,2016年1—5月投入資金800萬元正在建設完善中。
1.4 科技興農情況
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集中培訓230人,開展季節性培訓每年5 000人次。
1.5 市場建設情況
昭陽區蔬菜營銷隊伍目前尚處在初級階段,營銷隊伍的活動基本上是自發的,且缺乏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蔬菜外銷沒有穩定的市場。在區內僅有1家綜合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滿足不了產業發展需要。
1.6 品牌創建情況
1.6.1 注冊品牌。在品牌建設方面還較為落后,目前昭陽區利群蔬菜公司注冊了“昭農源”商標,云南明暉麒圣實業有限公司(昭通明暉農產品有限公司)注冊了“烏蒙情緣”商標。
1.6.2 標準化生產情況。昭陽區自2004年被列為云南省無公害蔬菜生產行動計劃縣區之一以來,通過農業局各站所的努力,通過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認證逾3 333.33 hm2。通過了番茄、黃瓜、西瓜、甘藍、大白菜、辣椒、西葫蘆、黃瓜、芫荽等38個品種的無公害產品認證。
2013年、2014年、2015年農業部蔬菜標準化創建項目分別在蘇家院迤那村和樂居鎮樂居村、永豐鎮綠蔭村實施,對蔬菜標準化生產的示范起到良好效果。
2 昭陽區蔬菜生產存在的困難和制約因素
一是交通、運輸條件限制。昭陽區與云南的通海、嵩明等地相比,蔬菜運輸到沿海地區費用較高,降低了競爭優勢。二是沒有形成規模。產銷不協調,落后于其他地區,經濟效益低。三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目前漁洞水庫南北干渠建成通水和基地區域內中小型水庫星羅棋布,但缺乏溝渠、道路、抗旱塘、涵、壩等資金投入,基礎設施不配套,沒有長流水,無法保證蔬菜及時灌水,是制約蔬菜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1-2]。另外,推廣體系不健全,缺乏種苗園和必要的良種繁育體系、加工儲藏條件差、缺乏包裝能力等。四是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缺乏加工型企業,難以帶動產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農民擔心賣不出去。五是技術力量薄弱。科技推廣投入不足,試驗示范沒經費,不能有效解決,十字花科的根腫病,制約著產業的擴大,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六是組織化程度低。蔬菜產銷協會發展滯后,導致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千家萬戶的生產者無法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對接。七是適宜商品蔬菜種植的基地,基礎設施較差,農民科學種菜的水平較低,科技普及較慢,外銷蔬菜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如必需的泡沫包裝箱都沒有。八是高品質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風險較大,投資回報較慢,資金壓力較大,沒有有效資產作為銀行抵押,貸款難。九是產值較低,制約產業發展。蔬菜種植受氣候、市場、人力等影響較大,目前,產值在4.5萬元/hm2左右,遇到市場行情不好時,還不夠生產物資成本。因此,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管理不到位,產品質量差,影響銷售,從而影響發展。
3 昭陽區蔬菜生產發展的對策
3.1 確定發展思路
立足昭陽區實際,以保障市場供應、確保質量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通過轉方式、調結構,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全力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全面提升產業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蔬菜產業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增長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優化產業布局。
3.2 因地制宜、準確定位,明確產業發展原則
昭陽區蔬菜產業發展要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科技支撐、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政府主導:政府按照蔬菜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主要發展目標,給予全方位支持。企業主體:企業的經營活動,合作社的生產活動要以企業和農戶為主體,自主完成,政府既不插手包攬、也不行政干預。科技支撐:要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管理手段,確保產品品質及質量安全。市場運作:合作社在收購蔬菜時,要堅持優質優價,讓生產優質蔬菜的農戶得到更好的效益,激發農戶種植新品種、改進管理方式、提高產品品質。只有實現菜農和銷售商雙贏,產業發展才有活力。蔬菜品種的結構性調整也要適應市場需求,以提高產出效益為原則[3]。
3.3 強化職能,加強蔬菜產業扶持
政府重基地建設、發展環境,協調解決政策及有關方面關系;科研單位重技術攻關;企業嚴格按《公司法》《合同法》運行,政府按其性質和實效實行“以獎代補”,以真正實現優勢互補,政企分開,相得益彰。財政設立蔬菜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蔬菜試驗示范、技術培訓、標準化建設、產地認證、技術推廣等工作,加大對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對新建大棚給予適當補貼,對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大戶、合作社加大扶持,以發放貼息貸款的方式,激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創辦科技示范園。
3.4 抓示范、扶龍頭
實施蔬菜產業化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的有效途徑。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加快組建以資產為紐帶的大型蔬菜產銷龍頭,是實施蔬菜產業化發展的關鍵。首先政府要組織專家機構評估制定的綜合發展規劃、政府要起到規劃、布局、調控的作用。利用政府幾十年發展農業抓示范的成果經驗,選擇和培養各級示范戶和龍頭業主,充當其某種模式或項目的領頭羊。本著先易后難、由小到大、整合發展的原則,盡快帶活一片,以利益共同體形成加工龍頭、市場龍頭、貿易龍頭、信息產業龍頭,政府對龍頭企業要實質性扶持,如以獎代補、貼息貸款、減免工商稅、價格補貼等。同時創辦各種大小不同的協會組織,讓其在政府和企業間發揮特殊的作用[4-5]。
3.5 整合資源,夯實基礎設施
按照“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田園化、生態化”的標準建設蔬菜基地,以吸引企業到昭陽區發展基地[6]。
4 參考文獻
[1] 劉慧琴.瀘水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2):8.
[2] 李明艷,李姣姣,鄭鵬飛,等.淺析文山州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3):10-11.
[3] 楊進新.淺談我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0):4.
[4] 張忠斌.安達市蔬菜產業發展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6(21):79-80.
[5] 李薇,張晶瑩.哈爾濱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與對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303-307.
[6] 張真和,陳青云,高麗紅,等.我國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對策研究(上)[J].蔬菜,20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