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在友
摘要 我國當前林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在林學教學管理上,逐步推進去行政化;在專業實踐上,嚴厲禁止專業實踐走過場,林業院校學生學完專業課之后,至少要留有半年到1年的時間到相應專業實體機構進行實習,以完成專業基礎技能實踐;在實踐能力教學方面,聘請林業實踐水平高、能力突出的高等級林業技術人員,給學生講授林業實務實踐課。
關鍵詞 林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152-01
當前主流觀點認為,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投資、消費與出口需求側刺激而言,加強勞動力、土地與資本管理,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張國慶基于其提出的生態論認為,供給側改革不能只是站在經濟層面上增加經濟發展潛在動力與質量,而應該定位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類社會和諧發展上。因此,供應側改革重點應該是通過人、資源和科學技術三要素管理的改革,實現科學、公平的公共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實行科學、持續、高效的資源利用方式,實現社會的公平有序與發展。
1 林業教育的供給側
就林業教育而言,“供給側”是個相對的概念。從宏觀上看,林業院校是供給側,社會則是需求側。從微觀上看,對于林業院校外部而言,入學前的學生是林業院校的供給內容,也即中學教育是林業院校的供給側,社會則是林業院校的需求側。對于林業院校內部而言,在校的林業學生則是林業院校的需求側,林業院校是在校林業生的供給側。因此,對于林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而言,既涉及到林業院校本身,還涉及到即將入學的中學學生和在校林業學生。一般而言,對于林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更多涉及的是林業院校的教學改革[1-12]。
2 我國當前林業教育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于社會而言,我國當前的林業教育在知識傳授上缺乏基礎性,學生技能訓練不足,林業畢業生實踐能力弱,不能適應復雜的社會需求。其次,對于林業院校而言,其供給側的中學教育,應試教育的中學生社會通識教育不夠,尤其是基本民主素質的培養,入學后乃至畢業后,由于基礎性社會知識的缺乏,不能很好地理解林業管理、林業技術應用的內涵,特別是難以運用民主思維和我國正在逐步完善的法律來解決林業實際工作實踐中的復雜社會問題。再次,在林業教學管理上,濃重的行政化教條式管理,約束了林業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阻礙了林業領域的科研創新及其成果的推廣應用,其中突出表現在教師職稱評定與聘用評估中,對發表論文數量權重占比過高,嚴重影響了林業教師教學積極性與教學的創新。在林業教育中,林業科研創新畢竟是少數,高質量的教學才是林業教育的根本。因此,職稱制度改革,在林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
3 提高林業教育的供給能力——理論水平、實踐能力
在林業院校層面看,林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主要是提高入學前的林業專業學生學業水平。在社會層面看,林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主要是提高林業院校的教育供給能力,包括教學管理水平、林業理論教育水平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等。
(1)就教育整體而言,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而不是培養精英,更不是把全體國民都培養成科學家、企業家與政治家。因此,改革我國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制度,提升入學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顯得尤為迫切。對于中小學教育制度改革,要逐步取消當前的應試教育制度,將統一高考改為學業水平測試,降低大學入學門檻;改革當前中小學課程設置,只保留語文、數學與英語為基本教育課程,并減少這3門課的教學內容,將物理常識、化學常識、生物常識、地理常識等簡化合并為自然通識教育課程,將歷史常識、政治常識簡并后加入社會學常識、法律常識、民主常識等內容作為社會通識教育課程;對于法學、臨床醫學等專業要求較高的高校招生,可以在學業水平測試的基礎上,法學專業學生入學前加試法律常識與社會學常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入學前加試生物常識與化學常識。
(2)在林業教學管理上,逐步推進去行政化,高校所有教職員工采用統一的級別管理,取消行政、事業、技工等人為藩籬隔閡,借鑒當前的公務員職級平行的工資管理方式,大力推進工資制度改革。改革目前的職稱評聘制度,將林業教師的職稱評聘改為考評結合,即林業教師職稱的評聘,結合教學成果進行考評,并且在教學成果評估中,降低論文的評分比重,提高教學成效的評分比重,以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
(3)改革當前的林業高等教育模式,以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將目前的林業專業教育模式招生改為本科、本碩連讀、博士3種模式,取消專科與職專,將其并入本科,本科生與六年制本碩連讀生招生對象為具有高中學業水平的學生或其他專業大專以上的畢業生,博士生招生對象為林業碩士畢業生或者獲得林業工程師資格考生。之所以在林業專業招生對象中增加其他專業學生,其目的是將其他專業的知識、思維模式、研究方法等內容引入林業領域,加強學科間的融合,以新的思想來開拓林業領域,遏制長久以來林業領域“近親繁殖”帶來的獨自尊大的學術藩籬,以提升林業研究水平。
在培養目標改革上,林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是一般林業事務工作者,林業碩士培養目標是高級林業工程師和一般高校林業教師,林業博士培養目標是正高級林業工程師、林業
(下轉第156頁)
(上接第152頁)
專業研究人員和林業院校高級專業課教師。
在課程設置改革上,本科階段教育適當設置社會通識專業課,取消政治課教育,增加專業課比重,特別是基礎林業事務處置課程,碩士階段教育增加林業專業技術實務教育比重,以提高林業專業畢業生對當前林業事務與社會實際環境的融會貫通能力以及林業實務實踐能力。
(4)在實踐能力教學方面,聘請林業實踐水平高、能力突出的高等級林業技術人員,給學生講授林業實務實踐課。
4 改進林業教育的供給方式——案例教學、生產實踐、“互聯網+”等
林業教育改革的供給側改革的另一方面,是林業教育供給方式的改革,除了改革目前的課堂教學與專業實踐之外,還應該引入案例教學,加大專業實踐的教學管理。
(1)在課堂教學上,除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應該引入自由討論、自由命題小論文寫作等教學方式,以及引入教學動畫、教學游戲等新的教學工具。
(2)在專業實踐上,嚴厲禁止專業實踐成為找工作的代名詞的走過場做法,借鑒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踐方法,林業專業本科生學完專業課之后,至少要留有半年到1年的時間,分別到國有林場、鄉鎮林業工作站、林業產業經濟體、縣級以上林業行政管理部門等機構中實習,以完成林業專業基礎技能實踐。碩士生、博士生至少要有半年時間在省級以上林業行政管理機構、林業院校、林業科研機構和林業產業公司等機構中實習,以完成林業專業高級技能訓練。
在案例教學上,在林業生產機構、管理機構、科研部門聘請林業生產實踐經驗、管理經驗與科研經驗豐富的林業技術專業人員,教授林業專業學生的案例教學,以真實的案例和林業親身實踐,傳授學生林業實務處置能力,培養學生法治與民主意識,提高學生對林業專業知識深層理解能力與社會實際事務的融合能力,以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3)在林業教學中,積極引入互聯網技術,尤其是大力推廣“互聯網+林業實踐”和“互聯網+林業專業課課件”教學。在“互聯網+林業實踐”方面,大力推進林業數據無門檻共享,讓學生在共享數據中更加深入地學習林業知識,讓林業教師與研究者更加方便地獲得所需要的教學素材或研究資料。在“互聯網+林業專業課課件”上,讓更多更加優秀的林業教學課件實現網上無障礙共享,以便林業專業學生更加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課件開展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還可以將學生選擇課件的數量,作為教師教學成績進行考核,以促進教師教學積極性的發揮,促進林業教師開展林業教育創新,提高林業教育水平,增強林業教育的供給能力[12-20]。
5 林業繼續再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當前,有相當一部分林業從業人員,實際專業技術能力普遍不高,甚至頻犯低級的基礎性技術錯誤,這就需要林業繼續再教育進行補救。但是,目前的繼續再教育普遍流于形式,特別是網上進行的繼續再教育,尤其是公務員中的領導崗位人員的繼續再教育,基本上都是由其下屬代理進行。因此,繼續再教育不能由地方人事部門代理,而交由高等院校進行正式的脫產培訓與考試,所有在職公共管理人員,包括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和在公共管理機構從業的其他人員,至少每3年輪訓1次,3年累計輪訓學時不得少200學時,并且輪訓考試要合格。輪訓內容包括民主與法治、社會與經濟、生態環境、公共管理等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輪訓內容通識課與專業課參考比例可以為1:4,通識教育可以由綜合大學承擔,專業教育可以就近在相應的專業院校進行[1,9,20]。
6 參考文獻
[1] 張國慶.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之陋見[EB/OL].(2016-10-29)[2016-11-02].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604.
[2] 張國慶.林業供給側改革探討[EB/OL].(2016-10-27)[2016-11-02].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249.
[3] 張國慶.林業標準化原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25-226.
[4] 張國慶.林產品溯源系統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226.
[5] 孫笑俠.法學教育的制度困境與突破[J].法學,2012(9):108-116.
[6] 張國慶.復雜系統生態論方法及其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190-193.
[7] 張國慶.生態論:復雜系統研究[EB/OL].(2013-03-27)[2016-10-27].http://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8] 張國慶.系統法學與我國生態法制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10):160-161.
[9] 張國慶.發展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當前農村發展問題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303-313.
[10] 張國慶.生態健康評價及生態系統管理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47-248.
[11] 張國慶.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8-29.
[12] 華余兵.林業公平發展淺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175-176.
[13] 張國慶.基于高分辨率遙感數據與TSE方法的生態系統精細化管理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16):153-156.
[14] 王艾.從減熵化角度探討林業多元化發展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178-179.
[15] 王坤宇.基于減商化理論的我國林業產業發展對策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172-173.
[16] 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77-80.
[17] 張國慶.和諧城市融入文化、生態[J].綠色中國,2005(9):53-55.
[18] 張國慶.現代和諧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N].中國綠色時報,2008-05-20(004).
[19] 楊莉,王曉陽.美國法學教育特征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2):67-73.
[20] 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和諧林業[J].綠色中國(B版),2003(3/4):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