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默蒞+李永平
【摘 要】文章在介紹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含義及特點的基礎上,從參與活動主體的角度對課堂互動教學的六種常見模式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重點從明確目標、思考探索、小組討論和小結評價四個方面對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進行了分析和闡述,最后對課堂互動教學模式談了幾點體會和建議。
【關鍵詞】互動教學模式 研究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途徑。如何進一步變革課堂教學理念,挖掘課堂教學潛力,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是學校一直努力的方向。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正是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提倡師生平等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含義及特點
(一)含義
“課堂教學模式”從廣義上講,指的是教師、學生、教材三個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的組合關系;從狹義上講,則指的是教學過程各個環節步驟及相關要素的組合關系。所謂“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就是把教學過程當成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與活動的過程,并通過對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進行調節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調動起來,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
(二)特點
“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在“互動”上。與一般的教學模式相比,“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有以下特點。
1.互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
互動是發生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人際互動。其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且師生雙方在過程中同等重要、互為主客體。在互動中,其互動的目的、內容及相關途徑、場景等,均具有較明顯的教育性特點。
2.互動是一種交互影響的過程
互動所產生的影響不是單向、線性的影響,而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雙向交互的影響,且這種影響不是一次性或間歇性的,而是一個循環的連續過程。教師與學生正是在這樣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中不斷交互影響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連續性的特點。
3.互動包括師生間的所有相互作用
形式上來講,不僅包括教師與個別或全體學生的交往,還包括學生個體與群體間的合作;內容上來看,可以是教師教授學生知識、指導學生鍛煉能力等,也可以是學生本身價值觀、學習態度的相互影響。互動從本質上來看,是一個包括多種形式和內容的互動體系,因此也表現出明顯的網絡性和系統性的特點。
二、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類型
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可以有多種不同的類型。若從直接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的主體來看,則可由教師個體、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三種主體兩兩組合形成六種基本模式類型。
(一)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模式
這種模式一般是教師行為指向學生群體的師生互動。例如教師個體參加學生小組的討論便是教師與學生群體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這種互動模式主要發生在組織教學、課堂講述、和課堂討論之中。
(二)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互動模式
在課堂教學情景中,每個學生都有可能與教師發生交互作用,例如教師回答某個學生的問題就屬于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教師應與學生多溝通,多給他們表達的機會,和學生一道探索真理,并分享他們的情感。
(三)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互動模式
課堂教學中,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有協商的色彩,常見于課堂練習和課堂討論過程中,最常見的是相鄰座位的學生就上課內容或作業內容進行討論,小組內部進行討論等等。
(四)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指學生個體與全班學生間的互動。它既包括學生個體在全班學生面前進行示范、回答或發表觀點時所發生的互動,又包括個體在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意見或者評論他人意見時的互動,以及小組幫助個別學生的互動。
(五)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模式
課堂教學中,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主要是小組間的互動。如小組內部討論的結果在各組之間交流、匯報,使具有不同性別特征、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和成長。
(六)自我互動模式
自我互動就是學生自己跟自己交流的自我教育過程。我們平時所講的“心靈對話”就是一種自我互動。外在的知識、思想和情感往往都需要通過自我互動模式之后才能轉換為自身內在的知識、思想和情感。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互動多屬于教師中心式或教師命令式,師生之間是控制與服從的關系。互動教學模式是以師生人格上的平等和教學過程中的交往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形式,它在教學中的重要價值與意義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三、課堂互動型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
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都有其基本環節。一堂好課既離不開這些基本的環節,又不能囿于這些環節,要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科的性質作適當的變化和調整。在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實施的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基本環節。
(一)明確目標,問題導向
學習目標的確定是互動教學模式的首要環節。它可以讓學生提前知道本節課應掌握什么內容或達到什么標準,實際上也是在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調動他們參與教學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標的設置一方面要考慮能否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生成,另一方面也要兼顧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激發其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探索的欲望。
互動教學模式一般采用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路和行為。課堂上,要把握時機、緊扣焦點,用問題“開其意,達其辭”,引導學生發散性的思考。在問題的選取上,要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最好能激起學生興趣。既要比學生現有水平高一些,但又不能高太多;既要有一定的發散性,能適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要考慮問題與教學目標的吻合。學生通過思考、質疑和交流這些問題,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習體驗,提高自我感悟的境界。
(二)思考探索,質疑問難
思考與探索是人們通過自己的思維去獲得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互動教學模式把思考與探索視為核心環節,采用啟發和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對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自由表達,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興趣,促進教學的動態生成。
互動教學模式通常會把質疑問難作為主要環節,注重教學內容的轉化,把教學過程設計為一個不斷的設疑、破疑、再疑的過程。學生則沿著“無疑——有疑—無疑”的路線前進。教學中學生要敢于向教師問難,向教材質疑,教師也要敢于向教材質疑和向權威問難。質疑問難要有一定的邏輯性和層次性,可以采用設問、反問的教學方式,過程中要注意把握節奏,讓學生有時間停下來去思考。并導引學生的思路逐漸活躍起來。
(三)小組討論,集中交流
小組討論是一種有紀律的協調對話,在嚴肅與輕松之間保持著適度的緊張感。討論之前,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和實際情況,擬定一個討論主題,可以是學生熟悉和關注的話題,利于激起興趣和引發深入思考。在給學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最好讓學生獨立地去收集和查詢相關資料。
討論過程中師生要緊扣中心議題,相互啟發,充分調動各自的思維,形式可以是提問甚至爭辯,進而形成對內容多層面、多角度的理解。同學之間的任何猜想、設想甚至幻想都應受到尊重,可以讓他們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釋,展示其思辨、創新和表達能力。
集中交流是小組討論的延伸和繼續。可以選取學生自薦的代表進行交流發言。教師可以在關鍵時候對學生進行啟發和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與發現、思考與表達,進而鍛煉他們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與創造性。
(四)當堂小結,及時評價
課堂小結就像一堂課的“龍眼”,其目的是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概括、歸納,使教學內容作為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小結要突出所學內容的邏輯聯系和重難點,理順知識,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使課堂教學有圓滿的結局。小結不僅要包括學習內容,還應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等,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除教師小結外,適當的時候提倡讓學生進行小結,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互動教學模式不僅要對教學活動進行小結,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方向性評價,將重知識和技能目標的定向評價轉變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統一的綜合評價。通過梳理歸納,使學生對互動教學的內容把握得清晰明了和全面具體。評價是互動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環節,事實上它也是下一個循環的起點。
總之,這四個環節是前后相續和緊密相連的一個有機整體,它可以是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也可以是一節課中某個重點、難點的突破方法。
四、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體會和建議
在課堂師生互動中,教師作為互動主導者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創造師生互動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在互動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拓展了精神認知。鑒于此,我想對課堂師生互動提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
傳統觀念,教師更多的是傳授現成的知識,而現代觀念則認為學生有更多的潛力和可塑性。當前來看已經有一些學校嘗試新的教育理念,倡導“以人為本”。建議進一步以人為對象,注重大多數人的發展,選擇適合其能力結構和競爭需要的知識,充分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其健康個性。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這里面既包括認知層面,也包括情感層面。從認知層面來說,教師與學生只是“聞道有先后”而已,教師不應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從情感的層面來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立的人格,亦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創建者、維系者和體驗者。
(三)優化完善教育評價體制
這里的教育評價指的是對學生的教育評價,是對學生個體成長、發展的評價。建議進一步優化完善學生教育評價體制,從“應試教育”主導下的“分數至上”“英才教育”的評價制度轉變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評價制度。注重學習過程,強化動態評價,培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互動教學模式”不單單是作用于學生的認知層面,更重要的是作用于學生的思想層面,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啟發其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培養其創新意識。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師生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探究還需要進一步在實踐中操作驗證,創造性地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過美玲.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初探[J].校園英語旬刊,2015(23):91-92.
[2]單子然,李曉亮,王怡薄.課堂基礎性互動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2(20):14.
[3]崔曙光.淺議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J].文學教育,2011(1):95.
[4]劉霞.基于課堂生生互動的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