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燕++魏雪濤++張楓
摘要 介紹嘉興市秀洲區中華鱉標準化養殖示范推廣的工作措施及工作成效,以促進中華鱉標準化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中華鱉;標準化養殖;示范推廣;工作措施;成效;浙江嘉興;秀洲區
中圖分類號 S96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50-02
嘉興市秀洲區的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歷史比較悠久,而中華鱉則是本地區特種水產養殖中的重要品種,截至2016年全區共有生態鱉養殖面積近266.7 hm2。在發展中華鱉養殖推廣過程中,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始終堅持以“品質好、質量優”為宗旨,在養殖模式、養殖技術方面不斷創新與改進,以健康養殖確保水產品安全的理念示范推廣中華鱉標準化養殖技術。技術推廣幾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主要工作措施
1.1 選好示范基地,做好配套設施建設
乘著浙江省現代漁業園區建設的東風,秀洲區遴選油車港鎮楊溪生態鱉產業園作為核心示范區。投入資金310萬元,建設完成秀洲區楊溪蝦鱉主導產業示范區,重點開展中華鱉保種和良種選育,標準化無公害養殖,鱉品牌、營銷網絡建設,通過利用北部低洼濕地的資源優勢,加強基礎設施改造,擴大魚鱉混養、蝦鱉套養等生態養殖基地,提高池塘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大幅提升。核心區養殖面積40.1 hm2,培訓中心建設逾950 m2、底部增氧設施19套。硬件設施齊全,達到了實施方案中基地硬件設施的要求。
1.2 農業投入品實行有效管理
實行“三個統一”,即統一生產標準、統一供應漁藥、統一飼料品牌,嚴把各生產環節質量關,堅持全過程標準化、規范化管理,使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無公害水產品標準要求。一是統一供應用藥。秀洲區水產行業協會指導養殖基地制定了漁藥的管理制度,按要求養殖的投入購買記錄,以掌握每個養殖戶和養殖基地的用藥品種,使用頻度、使用數量。二是統一供應飼料。秀洲區水產行業協會通過對品牌飼料廠家的考察、質量對比,統一供應飼料[1]。三是示范區中華鱉苗種由指定單位提供。
1.3 初步建立質量安全溯源體系
養殖區域內一直以高標準要求養殖戶進行規范化生產,設計養殖日志讓其填寫,要求記載產前池塘、水體準備以及產中幼鱉稚鱉、飼料、漁藥等投入品,而產后的銷售則要求有具體銷售記錄,從而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的記錄體系。
1.4 建立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技術標準體系
圍繞《無公害中華鱉》(DB33/T 332—2004)標準,建好標準體系。一是建立養殖生產的管理標準。開展生產都需要良好的、有效的管理體系,加強制度管理。二是形成可行的操作標準。以無公害中華鱉標準內的池塘要求、清塘消毒、投入品管理制度、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技術等程序作為操作標準。三是健全技術標準體系。根據水產品安全生產及質量控制措施、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無公害中華鱉》(DB33/T 332—2004)及《漁藥物使用準則》《水產品中漁藥殘留限量》等相關標準和規范制定了養殖技術規范[2]。四是建立養殖生產的工作標準。制定水質管理計劃、水質監控程序、污染預防管理計劃、養殖設施保養程序、基地安全生產制度等作為中華鱉養殖的工作標準。五是建立農產品準出制度。要求出售的商品鱉必須由指定委托檢測機構檢測后符合無公害標準方可出售。
1.5 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完善自律和約束機制
規定水產養殖戶必須及時認真填寫《水產養殖日志》,記錄生產過程的生產檔案,如養殖面積、苗種來源和放養數量、飼料來源及投喂情況、漁藥使用情況、水質和中華鱉生長情況等,對于記錄完整規范的養殖戶予以獎勵。同時,與養殖戶簽訂水產品質量安全協議,定期進行基地健康養殖的檢查工作。
1.6 定期開展示范產品質量安全自我檢測
除了對養殖的水質環境定期進行檢測,也定時對產品進行自我檢測,開展產品藥殘抽檢。為了保持和提高產品質量,核心基地一直重視無公害中華鱉的產品質量與安全。一是委托省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市農檢中心等法定檢測機構進行產品質量檢測;二是將基地列入政府初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主要基地,至今無論是委托檢驗還是監督檢驗均未發生質量事故,綜合檢測合格率均達到100%。
1.7 開展標準化技術的宣傳、培訓與推廣
在養殖區普及標準化知識,增強養殖戶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借助開展“健康生態養殖技術推廣”“投入品使用專項檢查”“水產品藥殘抽檢”等活動為契機,通過新聞媒體、科普下鄉、現場會、宣傳資料發放、設立宣傳欄發布信息等多種渠道在中華鱉標準化核心示范區開展多層面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水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在中華鱉標準化示范基地樹立標準化養殖技術模式圖、質量管理制度等宣傳板塊,在水產養殖基地營造濃厚的標準化生產氛圍[3]。同時加強了漁民的技術培訓,從而有效提高示范及輻射區養殖戶的養殖生產技術水平、增強其病害防治能力。
2 工作成效
2.1 效益顯著
通過實施中華鱉標準化養殖推廣示范,示范區域內的中華鱉產量、產值及經濟效益都一定幅度提高。核心示范區實現中華鱉總產量89.74 t,總產值987.2萬元,產值24.6萬元/hm2,總效益336.44萬元,效益83 970元/hm2,核心基地每年可提供無公害中華鱉89.74 t,每年創造漁業產值逾987.2萬元,滿足了城鄉消費者對優質無公害水產品的需求,同時也使廣大養殖戶找到一種高效的漁業養殖方式,全面提高了中華鱉的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增強了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4]。
2.2 農業標準化意識明顯提高
在技術推廣實施過程中,通過宣教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營造了標準化生產氛圍,提高了中華鱉的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使養殖戶在實施標準化生產中得到了實惠,對漁業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有了明顯增強,不僅按標生產的自覺性有明顯提高,而且形成了養殖戶之間相互監督的良好氛圍。
2.3 質量安全達標
目前,技術核心示范區內通過中華鱉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以及有機認證。多次產品抽檢合格率為100%,其中“楊溪”牌生態鱉先后獲得嘉興市名牌產品、嘉興市著名商標、浙江省名牌產品、浙江省漁博會及農博會金獎等殊榮。核心區內有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1家,是秀洲區中華鱉健康養殖的領頭雁。
3 參考文獻
[1] 王秀菊.中華鱉無公害養殖技術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7.
[2] 陳忠法,卜偉紹,黃富友,等.三段式中華鱉生態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J].浙江農業科學,2012(3):417-420.
[3] 張世水,胡火庚,王軍花,等.江西省中華鱉種質狀況及養殖方式調查[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2(1):77-81.
[4] 夏建海,范武江,王曉清,等.中華鱉原生態養殖技術研究[J].水產科技情報,2013(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