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要 根據南通市通州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現狀,介紹其主要成效,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法,以期提高農技推廣人員服務能力,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貢獻。
關鍵詞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狀;對策;江蘇南通;通州區
中圖分類號 F3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78-02
南通市通州區位于長江三角洲北翼,江蘇省東南部。通州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全區轄17個鎮(區、園、街道),208個行政村,64個社區,38.36萬農戶。耕地面積7.02萬hm2,人均耕地面積560 m2。2015年全區農業總產值93.23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61元。2015年,通州區繼續深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不斷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為農服務效能,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1 通州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
1.1 發展過程
近十幾年來,全區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經歷了2001年、2002年、2005年、2008年4次鎮事業單位改革和2010年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區各鎮設立了鎮農業服務中心,與鎮畜牧獸醫站合署辦公,由區農委和鎮政府雙重管理,人員、經費由鎮人民政府管理,區農委負責業務管理。建立了一個以區農技推廣服務隊伍為核心,鎮農技推廣隊伍為骨干的融各專業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1.2 組織機構
2015年,通州區部分行政區進行了調整,現有西亭等7個鎮、金沙等4個街道、錫通科技等5個產業園,全區共有鎮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4個,其中鎮農業服務中心7個,鎮畜牧獸醫站7個。各個街道、產業園設有農村工作局(高新區、南通空港產業園除外),從事農業服務與農技推廣工作。
1.3 人員結構
通州區核定鎮(區、園、街道)農業服務中心、農村工作局編制233個(獸醫站編制單列),目前實有216人。從年齡結構看,整個鎮級農技推廣體系以中青年為主。29歲以下2人,占總數的0.93%;30~39歲之間81人,占總數的37.5%;40~49歲之間75人,占總數的34.7%;50歲以上58人,占總數的26.9%。但鎮畜牧獸醫站現有人員年齡結構老化,核定編制60個,實有28人。其中,50歲以上的14人,占總數的50%;40~50歲之間3人,占總數的10.7%;40歲以下11人,占總數的39.3%。從學歷結構看,以大中專為主。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學歷38人,占總數的15.6%;大專學歷129人,占總數的52.9%;中專學歷43人,占總數的17.6%;中專以下學歷33人,占總數的13.5%。從職稱結構看,以中初級為主。其中,高級職稱12人,占總數的4.9%;中級職稱78人,占總數的32.0%;初級職稱154人,占總數的63.1%。2017年前有5人退休(其中2016年有2人退休,2017年有3人退休)。
2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主要成效
2.1 建立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
2012年,全區17個鄉鎮按照“有先進的服務手段、有優良的專業人員、有規模的示范基地、有嚴格的責任制度、有穩定的財政保障”五有標準建設,都建立了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中心,修繕或改擴建了辦公用房,添置必要的檢驗檢測儀器設備及鄉鎮履行公益性職能必需的其他設施設備,改善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提高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服務能力。
2.2 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
通州區從2007年開始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和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2015年,根據通州實際圍繞糧食作物、園藝業、純畜牧、漁業、蠶桑業5個主導產業,篩選主推品種與主推技術,遴選出2 830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種養水平較高、樂于助人的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重點選擇一批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或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掛鉤對接,強化科技服務,輻射帶動更多農戶。精心選聘責任心強、專業技能扎實、學習能力突出的農技指導員257名。推行農技人員聘用制度、農技推廣責任制度、一村一名農技指導員制度、多元化農技推廣制度、績效考評制度和知識更新制度等制度。建設“五統一”村級規范化農業科技服務站,建立“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輻射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快速通道,通過農技指導員手把手、面對面地技術培訓指導,提高了示范戶的“學習接受、自我發展、輻射帶動”3個方面的能力,使科技示范戶成為農技推廣體系的重要成員,成為農情調查員、技術推廣員、政策宣傳員,成為農民看得見、問得著、留得住的“鄉土專家”。大力推進科技進村、入戶入棚、入場入社,提升科技服務水平,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1]。
2.3 實施農業三新工程
為加快農業科技集成創新和轉化應用,根據江蘇省農委發布的全省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通州區農委積極組織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申報三新工程項目,成為三新工程實施主體,建立示范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試驗示范,示范基地依托揚州農業大學、江蘇農科院、南通農校等科研單位,秉承“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宗旨,組織周邊的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等到基地現場觀摩、培訓。
近幾年,通州區實施的三新工程有蔬菜種苗工廠化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肉羊高架舍飼適度規模養殖模式示范與推廣、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灌溉施肥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精品葡萄優質生態高效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油菜機械直播高產栽培技術示范推廣、蔬菜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力生產率,從而提升現代農業整體水平[2]。
2.4 分層分類地進行專業技能培訓
2.4.1 農業技術指導員培訓。通州區農委每年從科技入戶的指導員中選拔出一批優秀的指導員參加農業生產技術部級班、省級班、縣級班培訓。2015年,全區共有107名技術指導員參加了由南京農業大學、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無錫漁業學校、揚州大學農學院等農業科研院校組織的省、縣級班培訓,通過培訓,加深對農業科技理論的認識,了解國家最新的農業技術與發展政策,轉變落后的農業科技推廣理念,提高了理論知識水平。
2.4.2 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工程。按照“干什么、學什么”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省級開設重點骨干班、市級開設縣鄉農技人員培訓班、縣級開設鄉村農技員培訓班,重點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進行培訓,圍繞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亟需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農民急需的科技信息,對農技人員開展重大實用農業新技術等培訓。農技人員每2~3年就能接受1次4 d以上的集中培訓,切實提高了基層農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為農服務水平。
2.4.3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2015年通州區農委共舉辦高效糧食種植、蔬菜園藝高效種植、插秧機手、畜禽飼養員、農資營銷員、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各類農業技能培訓班19期,培訓職業農民3 238人,培養出一批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3]。
2.5 運用信息手段推進科技快速入戶
2.5.1 手機報。通州區農委為每一位科技示范戶與技術指導員開通了《農家致富》手機報,定時地為廣大農戶發送最新的種養殖技術、農業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資訊。
2.5.2 網絡書屋。區、鎮級的農技推廣人員開通了“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它以豐富、權威、實用的科學知識和供求信息為主要內容,提供有針對性的網絡信息資源服務于農民朋友和農業技術人員。
2.5.3 農技推廣服務云平臺。為全面提升通州區基層農技推廣公共服務能力,從2013年10月起,在歐美同學會的牽頭下,通州區農委與中國農科院信息研究所密切合作,搭建起覆蓋全區的農技推廣服務云平臺。平臺設有一萬個為什么、農事黃歷、點子大王、田間課堂、專家會診、農技問答、診驗交流、技術明白圖等22個專欄,區、鎮兩級專家以及種養大戶共100人為云平臺終端用戶,專家指導員在下鄉服務時利用信息終端,為農民、基地、園區等解決產前、產中、產后問題。種養大戶在種養殖生產過程中,碰到任何疑問,隨時可在平臺上請求專家幫助,在最短的時間得以解決。
2.5.4 學習討論群。建立通州區農資群、葡萄種植群、家庭農場主群、農產品電子營銷群等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3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農技推廣隊伍年齡老化、知識陳舊
推廣隊伍中年輕人較少,招聘的年輕人才留不住,人員編制空缺,將會出現斷層。而現有的農技推廣人員,大部分專攻于傳統農業,對現代高效農業仍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所以亟須增加精通現代高效農業的“復合型”技術骨干人才,才能將日新月異的現代農業科技推廣至千家萬戶[4]。
3.2 “鄉鎮管人、區級管事”的管理體制不利于農技推廣
鄉鎮農技推廣部門的具體人事由鄉鎮統一調配,普遍存在農技人員被隨意調用或借用的情況,在崗的技術人員還要應付和承擔鄉鎮的一些中心工作,導致農委下達的工作任務無法按時高質量完成。雖區農委就農技推廣情況對鄉鎮人民政府有考核項,但分量小、力度不夠,應加大考核分數的占比,從而提高鄉鎮政府對農技推廣工作的重視程度,確保農技推廣人員在編在崗,集中精力專心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3.3 農業技術培訓效果不明顯
通州區每年有3 000人的職業農民培訓計劃,每年都請相關專家以及南京農業大學、揚州農業大學、江蘇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教授來集中授課,但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的較少。許多農業生產大戶忙于田間生產管理,沒有時間來聽課。這就更需要農技人員多學習先進農技知識,多下鄉指導。因此,要加強對區級和鎮級的農技人員的培訓力度,多參加一些高等院校的培訓,并且多組織農技人員去先進的農業科技園區參觀,以提高農技人員的技能水平。
3.4 農技推廣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
通州區農技推廣依托科技入戶工程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補助項目,對農技推廣人員進行績效評價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發放補貼。但2016年2個項目均取消了此項補貼,僅有下鄉公共交通及通訊費用支出,通州區雖已鎮鎮通有公交車,但還沒有達到村村通公交,況且近幾年鄉鎮合并,幾個村合并為一個村,范圍非常大,乘公交車去為農服務不太現實,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不高。應增加工作經費,配備下鄉交通工具或是增設下鄉交通補貼,解決農技人員來往交通不便之苦,提高農技人員下鄉的積極性。
3.5 農業技術崗位設置機制有待調整
通州區現行的事業單位技術崗位設置的比例為初級∶中級∶高級=6∶3∶1,由于中級與高級的比例較小,導致許多農技人員評到了職稱而無法聘用,有的甚至到退休仍是初級崗位。新招聘的研究生初定為中級,因崗位不足只能聘為初級,使得高材生不能安心于基層工作,這些人最終辭職或考上公務員就離開了。應適當調整崗位設置比例,增加中、高級崗位的聘用人數,解決農技人員的后顧之憂,進一步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4 參考文獻
[1] 線全忠,王振成,劉洪祥.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3):113-114.
[2] 王冰.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0(14):361-362.
[3] 田艷平.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J].當代農機,2012(6):73-74.
[4] 符文濤.論基層農機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