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玲++苗環
摘要 通過對淮安市淮陰區種植業結構布局情況的分析,總結種植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明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思路、目標及主要推進措施。
關鍵詞 種植業;現狀;結構調整;措施;江蘇淮安;淮陰區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85-01
1 種植業結構布局情況
2015年淮陰區糧食種植面積9.26萬hm2,其中水稻3.17萬hm2,小麥4.61萬hm2,大豆4 040 hm2,山芋1 686.67 hm2,玉米9 086.67 hm2;經濟作物種植面積966.67 hm2,包括青飼料866.7 hm2;油料作物5 833.3 hm2,包括花生3 000 hm2,油菜2 833.3 hm2;園藝作物種植面積2.75萬hm2(其中設施農業面積1.47萬hm2),包括蔬菜2.67萬hm2,水果466.7 hm2,中藥材200 hm2,花卉苗木面積133.3 hm2。糧經比約為3.26∶1.00。
1.1 稻米產業
水稻是淮陰區第一大農作物。2015年水稻種植面積3.17萬hm2,占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的34%,總產量29.43萬t,占全區糧食總產的45.6%,其中優質稻米生產面積1.2萬hm2。淮陰區已經成為江蘇優質稻米的主要產區和遠近聞名的綠色稻米產加銷基地。
1.2 園藝業
以往圍繞全區三大十億元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等栽培設施,推進蔬菜產業快速發展。近些年,園藝業在設施類型、種植品種、科技含量和效益水平上發展較快,智能溫室、連棟大棚、日光溫室和鋼架大棚等設施規模逐年擴大。至2015年底,全區蔬菜播種面積逾2.7萬hm2,水果種植面積逾466.7 hm2,中藥材種植面積約200 hm2,花卉苗木面積逾133.3 hm2,其中設施農業面積1.47萬hm2。主要種植品種有蔬菜、瓜果、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等,蔬菜種植面積在高效園藝總面積中占比最大,也是淮陰區歷史較為悠久的高效園藝品種,種植較多的是辣椒、黃瓜、西甜瓜、西紅柿等。在淮安市“4+1”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意見指導下,高效園藝業品種日益豐富,葡萄、花卉、草莓、中藥材等種植面積逐年增大,園藝產業蓬勃發展。
1.3 休閑觀光農業
在高效園藝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淮陰區休閑觀光農業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農民、市民、企業都在探索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有利用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種植草莓、冬棗的,有采用避雨設施發展葡萄種植的,也有開發休閑垂釣、拓展訓練的,還有開發花海觀光、特色餐飲的。全區形成較有規模和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采摘點30多個,如景臺農業、香園農莊、藍莓灣、薰衣草莊園等,休閑觀光農業面積近666.67 hm2。淮陰區劉老莊鄉劉老莊村2012年榮獲“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榮譽稱號;碼頭鎮碼頭村2013年榮獲“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江蘇省最美鄉村”。
2 種植業規模經營情況
據淮陰區2015年種糧大戶統計,全區種田大戶,包括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計133戶,流轉土地3 066.7 hm2,占糧食耕地面積的6.6%,占水澆地面積的10%。淮陰區種田大戶數量少,流轉土地面積小,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種田大戶處境艱難,種田效益低,自然災害等風險大,能盈利的不足30%,持平的占40%,虧本的占30%。主要原因:一是流轉租金較高,基本在12 750~15 750元/hm2之間;二是面積33.3 hm2以上的自身擁有農機具不足,不能及時耕作,耽誤了農時季節;三是灌溉用水受地方泵站承包人控制,灌溉不及時;四是種田大戶融資能力不足,影響農資投入等。
根據2016年初調查統計,淮陰區園藝業種植面積0.67 hm2以上規模經營主體有454個,其中種植大戶315戶,家庭農場63戶,農民專業合作社57個,農業企業19家。通過數據可以看出,淮陰區規模經營主體以普通種植大戶為主,主要集中在南陳集鎮、吳城鎮、碼頭鎮、凌橋鄉、袁集鄉、劉老莊鄉、棉花莊鎮、王興鎮等鄉鎮;農業企業主要分布在淮安淮陰國家農業科技園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省市園區內;絕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尚不規范,沒有真正發揮合作組織的作用[1]。
3 種植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3.1 糧食種植方面
一是集約化程度低,種田大戶流轉土地比重還很低,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發展。二是流轉土地的租金居高不下,淮陰區農民思想還沒有轉變,守住自家土地不放,對土地租金的期望太高。三是社會化服務程度還不高,較多的種田大戶都靠自有農機耕作,少部分采用專業化服務。四是種田大戶裝備較差,無機庫、曬場、烘干機的占90%,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差,還是“靠天吃飯”[2]。
3.2 園藝及休閑觀光農業方面
一是品牌意識不強。園藝產品大多以初級產品銷售,缺少知名品牌,沒有高附加值或精深加工的產品,大部分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規模小,經濟實力差,抓品質創品牌的意識不強,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二是園藝產品缺少必要的貯藏、保鮮和加工等技術環節,大部分蔬菜園藝產品采后沒有保鮮冷藏設施,主要靠鮮銷,特別像冬棗、葡萄、西瓜等產品屬于時令水果,采收后由于缺乏保鮮冷藏設(下轉第294頁)
(上接第285頁)
備,上市旺季產品競爭激烈、銷售價格低且易腐爛,帶來不少浪費,高產未必能達高效。三是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不足。園藝業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對園藝業基地的建設資金投入多,而對基礎設施投入資金整合不足,還存在部分基地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不配套的現象[3]。
4 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思路、目標(至2020年)及推進措施
4.1 總體思路
認真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落實省、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原則,高度重視糧食產業基礎而重要的地位,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推動園藝業轉型升級,探索園藝業與其他產業的結合和創新,培育休閑觀光農業典型,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4.2 主要目標
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淮陰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總的目標是“一促三保”,即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2020年全區農民收入增長40%左右。保優質口糧,突出保水稻,全區水稻面積穩定在3.13萬hm2以上,高效園藝及休閑觀光農業面積發展到3.33萬hm2以上。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種植業效益;保質量底線,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保生態環境,切實履行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職責,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4.3 主要工作
4.3.1 穩定水稻生產布局。進一步擴大旱改水面積,淮陰區現有水稻3.17萬hm2,旱糧1.748萬hm2,旱田占秋熟糧食作物面積的35.5%,占比較大,而其中約有4 000 hm2的旱地亟須也有條件改為水田。注重產能建設,深入實施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突出抓好建設全國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整建制推進縣。加大水稻集中育供秧工作力度,推廣水稻毯苗(缽苗)機插、拋秧等種植方式,進一步提高水稻集中育供秧規模和質量水平,建立1個區級標準化農作物新品種示范推廣基地。2020年全區建設40個水稻集中育供秧點,力爭集中育供秧比例達45%[4]。
4.3.2 做大做強特色園藝產業。依托現有“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積極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推廣實用新技術,推廣新型農業裝備,從品種、技術、裝備等方面加大示范推廣力度。爭取建立1個蔬菜園藝作物品種展示基地,每年組織1~2個生產經營主體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每年新增設施園藝面積333.3 hm2。
4.3.3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創意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創意農業是農業功能的拓展,是示范推廣高新技術成果,實現資源環境與農業生產、生態效益同步發展的較好形式。農業是基礎產業,只有發揮“農業+旅游”“農業+信息”“農業+服務”,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每年重點培育農家樂或休閑觀光農業點1~2個。
4.4 推進措施
4.4.1 加強組織領導。優化區域布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淮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必須統一思想認識,把這項工作當作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作,明確工作任務和工作重點,認真抓好落實[5]。
4.4.2 整合資金和資源。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扶持,利用好國家和省里出臺的優惠政策,組織符合條件、發展前景好的經營主體進行申報,真正發揮財政資金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整合資金和資源,增加農田基礎設施、耕地質量建設投入,夯實種植業發展基礎。
4.4.3 加強引導與服務。在優化結構調整中,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調整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在關鍵農時組織開展多層次的觀摩交流活動,開闊視野,尋找差距,明確發展思路,通過現場觀摩、經驗交流搞好示范推廣。
5 參考文獻
[1] 邢安剛.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農戶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2] 董曉霞.種植業結構調整對農戶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以環北京地區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8(1):10-17.
[3] 余鑫星.上海市郊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4] 薛慶根,王全忠,朱曉莉,等.勞動力外出、收入增長與種植業結構調整:基于江蘇省農戶調查數據的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34-41.
[5] 賈杰杰.黑龍江省種植業結構調整潛力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