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把文本內容和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其實就是在不斷地進行概括。這種概括是學生把某些現象、某類事物、某種情緒、某種思想在思考之后用自己的內部言語轉化成簡明、扼要的外部言語表述出來。文章從閱讀教學中創設氛圍、授以方法、夯實基礎等方面論述嘗試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概括 思維能力 有效
概括,指領會過程中改造感性知識和形成理性知識的過程。它對訓練學生的思維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學原理表明,思維能力是人的認識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從“心”入手,突破瓶頸
(一)突破學生的心理瓶頸
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發現并分析學生所存在的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薄弱環節,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他們的思維往往停留在具體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體感知后進行抽象概括。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概括時,要適時地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學生概括最為困難的詞語和句子的理解及方法的掌握兩方面給予幫助,讓學生擺脫概括時自身的心理缺陷。
(二)營造概括的閱讀情境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每當提出需要概括某個問題時,學生主動發言的很少,即使能主動起來發言的,其概括的準確度、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等都存在很大的問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師提出的要求指向性不明;學生概括的方法不恰當;教師親和力不夠;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深刻;學生有畏難情緒,怕講錯等等。要有效地克服這些問題,教師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就顯得很有必要。良好的閱讀情境有助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和活躍的思維置身于閱讀活動中去,深入地理解文本主旨,這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三)設置思維活動的問題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當個體遇到一個他不理解的新情境時,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個人經驗和心智加工來幫助自己理解情境。閱讀教學中,教師恰當地給予提示或啟發促使學生提出疑問,或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無確定性答案的問題),創設出適宜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教師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方向去分析、整合與探索真知,從而能有效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這種問題情境中,學生的概括能力便會在語文知識的增長和語文素養的提高中逐漸得到提升。
二、授之以法,增強概括的效能
俗話說:“聽話聽音,敲鑼定聲。”心理學研究表明:直觀是知識掌握的開端環節。教師應遵循心理學的規律,突出事物的本質特點,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文章的結構、作者的思路,在幫助學生獲得規律性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一)示范引領,滲透概括方法
由于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思維也常常停留在具體感知的事物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這一思維特性因勢利導,利用他們思維的鮮活形象來逐步向抽象概括過渡。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做好示范,使學生在概括時“有法可依”。
1.力求簡明扼要
“簡明”是對概括文字的原則性要求;“扼要”是對方法的要求。教師在對文本進行概括時,就根據單元教學的目標及文本的內容確定重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恰當的字、詞對閱讀的文本內容進行概括。教師所表述的句子應是明中求明,簡了又簡;所用句子的言語形式也是學生能夠理解與感知得了的。
2.體現出“具體”與“抽象”
馬克思認為要有一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教師要懂得抽象關系中的具體,要能夠在抽象真理的基礎上認識具體事物,解決具體問題。現有教學過程中的概括,通常都有前人得出的抽象結論作指導。如記敘文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和結果等抽象結論,但具體的課文又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進行概括示范時要將這些抽象的術語與文本當中鮮活的形象進行組配,讓學生在能從教師的示范中得到啟迪,獲得概括的基本方法。
(二)遵循規律,掌握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閱讀教學中的概括也不例外。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在與學生共同探索真知的過程中引領學生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遵循規律,同時要注意點撥、幫助學生總結概括的技巧。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到“我學會了概括”“我能概括”的學習樂趣。
閱讀過程中,通過理解文章詞句的含義和給文章分段、概括段意等方法,不但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體味到文本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運用段意合并概括文章內容
一篇文章可以分為幾段,每一個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個段落的主要意思。學生把各段的段意綜合起來,就能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了。綜合組織各段的大意為主要內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總和。概括,一定要注意區別重點段落與次要段落,做到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2.通過抓住關鍵詞概括文章的內容
小學課本中有很多文章都是采用“總分總”“總分”“分總”或“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來寫的。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課文所提供的這些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學會抓住總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關鍵詞語,就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例如:《詹天佑》這一課,第一段是總起,教師就可以抓住“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個總起句,引導學生從這一句去思考文本從“杰出”與“愛國”兩方面來描寫詹天佑的,從而就可以從這一句中概括出兩個中心詞:“杰出”與“愛國”來理解文本內容。
3.采用擴展題目來概括文本內容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課文的重要信息。課文的題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少課文的題目,就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學會分析課題,也就會悟到“概括”與“具體”之間的關系。有的課題,提示了主要人物,如《詹天佑》;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搶春水》;有的提示了主要對象,如《春潮》。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時,就可以借助課題,讀懂字面上表達的內在意蘊,再根據課文內容把課題擴展成一句完整的話,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充實,使表達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4.通過文本要素來概括文本內容
凡是寫人記事的文章,都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這幾個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能把握了。
三、夯實基礎,提高概括的有效性
(一)加強課外閱讀
陶行知先生說過:“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的技能,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 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單調的訓練方式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疲勞。教師可以將概括能力訓練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概括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當中去。要求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多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每一次要抓住一個重點,集中時間和精力讓學生進行訓練,這樣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也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發展。書讀得多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也就越來越豐富,對文本的理解也就越來越深刻,理解能力增強了,概括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扎實詞句的訓練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抓好詞句教學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也是學生有效概括的前提。
1.結合語境進行詞意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聯系詞語所在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詞意,進行一番深入的挖掘、體味和揣摩。如《永生的眼睛》一文中“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中的“驕傲”的理解,這里的“驕傲”是什么意思?與我們平常所說的“驕傲”是一個意思嗎?同一個“驕傲”,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表示的含義卻截然相反。學生在弄懂它的詞義后,我又指導學生用“驕傲”的這兩種不同含義各造一個句子,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驕傲”的理解,體會到用詞造句的妙處,增強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2.采用變換句式進行詞句訓練。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潛入其中細加體會,能增強學生在概括文本內容時選擇恰當的言語進行表述。
3.利用縮句與擴句進行詞句訓練。
任何一個復雜的句子我們都可以用“誰干什么?”“誰是什么?”“誰怎么樣?”等單素句的形式進行概括。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有效地把握住句子的主旨,從而有效地從文本大量的信息中提煉最有價值的內容進行概括。
只有立足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這一要點,不斷地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對學生進行點撥,學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在語言運用中得到實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