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人口進年來呈現出不斷高速增長的態勢,居高不下的人口數也使得城市容量達到了趨于飽和的狀態,而如何有效地規劃設計城市發展和合理布局城市建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同時也帶來了城市排水防澇等問題,加大城市排澇工程建設已經逐漸被提上日程,人們也迫切需要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它。在這種情況下,“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被提出,也因其所帶有的新穎性、可持續性和時代性的特點而逐漸為人們所知,并迅速由理論研究轉化為現實可操作的實際性行動。本文主要就海綿城市的理論并結合我國目前推行的一些實踐行動來具體分析“海綿城市”在當下對于城市建設和總體發展的意義和深遠影響,希望可以為今后的城市建設與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海綿城市 理論 實踐
一、“海綿城市”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及現狀
現代化的建設進程離不開城市建設,城市建設往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尺。但是,在一些城市建設帶來日益增長的GDP的同時,我們不得不也為城市的生態環境惡化買下賬單,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內澇、噪音污染等問題也是層出不窮。城市規劃與發展必須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性開發也成為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情況下,出于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和人們自身對生活環境的重視,“海綿城市”這一概念也逐漸成型。它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消化降雨等天氣所造成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所以別稱“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它能夠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一)國外已經先入為主,并在一些國家取得初步成效
一個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的好的理論自然也應該被發現探究,縱觀世界,“海綿城市”理論也以被多個國家付諸于實踐行動。不同于英國倫敦早前幾個世紀的“先發展和后治理”和“邊發展邊治理”理論,德國、瑞士、新加坡、美國等都開始在摸索中前行,在實際中已經運用了“海綿城市理論”。因為這幾個國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氣候條件也深受雨水災害的威脅,他們治理雨水災害的措施主要是依靠發達的地下管網系統、較為先進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和規劃合理的城市綠地建設,另外在雨水回收和循環利用方面,他們也會通過特殊的技術處理凈化雨水而輸送到缺水區使用,從而變廢為寶,巧妙的化腐朽為神奇。
(二)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有所提高,利用“海綿城市”條件具備
早期的中國處在恢復和摸索階段,經濟發展模式也是粗枝大葉型,這是由于我國當時的技術條件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現在隨著經濟實力提高和科技進步,中國依靠自身也可以獨立把“海綿城市”這一概念由理論轉化為實踐。
(三)我國的城市內澇災害頻發,需要建設“海綿城市”
近來年,隨著災害性天氣狀況的多發,夏季入汛期的到來,中國的一些城市如武漢、廣州、揚州、青島、無錫等大范圍地區都飽受城市內澇的苦痛,這不僅不利于生產生活,也干擾了社會秩序,嚴重時還會危害人民群眾的財產和生命安全。城市內澇頻頻發生的最主要原因也莫過于兩點:長時間的強降水過程和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的不科學;排水系統不完善等。對于這些問題,科學規劃治理才是根本,而“海綿城市”這一概念正好是應對這一問題的有效指導,從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出發,這一概念也富有實際可操作性和因地適宜性。
二、踐行“海綿城市”的具體實踐
早在2012年和2013年,“海綿城市”規劃就被提上日程。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概念被首次提出;而《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及仇保興發表的《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中則對“海綿城市”的概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和具體方案設計。
隨著“海綿城市”在第一批包含南寧、濟南、重慶、池州等16個城市,和第二批包含天津、上海、三亞等14個城市在內的試點城市的相繼落實,“海綿城市”概念也不再是空泛的紙上談兵。2017年3月在我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的一些具體措施,他提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要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一)海綿城市建設應該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
海綿城市建設應該依托于城市自身的自然環境基礎和后天的人工措施這兩方面,對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進行深入“減負”,但不是完全否定傳統的排水方式而是對其進行補充,要綜合統籌自然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生態一體性,協調安排城市排水、用水等水循環主要環節,并就其深遠性和復雜多變性進行充分考慮,以保障“海綿城市”運行周期的穩定和長久。
(二)貫徹“源頭分散”和“慢排緩釋”的環保設計理念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是仿照海綿的吸水性和伸縮性來達到城市內部的雨水消化目的,而就目前的普遍情況來分析,城市道路硬化過多、草地、人工湖泊面積太小、城市灌渠、泵站等“灰色設置”老化等問題都是造成旱澇急轉、逢雨必澇的主要原因。而海綿城市主要是以“快速排出”和“末端集中”為主要設計理念的新型城市設計,強調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綠地等細化分子來稀釋和分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雨水得到了二次使用,規避了雨水浪費這一問題的出現。
(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協調發展
海綿城市的獨特之處不僅僅是在于“吸水”,另外“給水”也是一個引人矚目的亮點。中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較廣,城市除了內澇也會出現諸如熱島效應等問題,這些“缺水性問題”在“海綿城市”中也得到了及時妥善解決。它通過在下雨時重復吸水、蓄水,缺水時再在將水吐出來凈水、用水。除此之外,“海綿城市”的建設并不存在需要符合特殊的條件和特定季節性這兩面的問題,真正做到因地、因時制宜,協調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海綿城市的建設既是人類對自然的趨利避害式的改造,也是自然對于人類容量快速增長的一次考驗和警告。我們不能總是等到真正出現問題時才去想著解決問題,更多時候我們還要提前準備好相關處理措施,追求創新和改革,如“海綿城市”的運用實踐。在城市生態環境逐漸惡化不能滿足生活需求,和因社會文明進步而迫切需要良好生態環境的今天,我們更應進行思考與創新,找尋出更多類似于“海綿城市”這般與時俱進的理論實踐,更好地推動我國現代化城市的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城市規劃》,2015,39(6):26-36
[2]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建設科技》,2015(1):11-18
[3]王國榮,李正兆,張文中.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山西建筑》,2014,40(36):5-7
作者簡介:
王雙飛,男 1994.9.23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研究方向:地信/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