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長林
摘要 蠶桑生產是康縣農業的傳統特色產業,具有一定的發展歷史,但由于飼養和管理等因素造成蠶繭產量低。為了穩定發展康縣蠶桑生產,切實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針對康縣蠶桑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以利于加快蠶桑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蠶農增收。
關鍵詞 蠶繭;生產現狀;低產原因;對策;甘肅康縣
中圖分類號 S8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222-02
1 康縣蠶桑生產現狀
1.1 基本概況
康縣蠶桑生產歷史悠久,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康縣農業特色產業之一,具有育苗、栽桑、養蠶、繅絲等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繭絲綢產業鏈。特別是在縣委十屆四中全委擴大會議確立了“南茶北桑,特色立縣”戰略和“把好的做大,把大的做強,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產業開發思路之后,蠶桑產業開發上了一個新臺階,全縣蠶桑生產穩步發展。全縣桑園面積累計2 746.7 hm2,飼養蠶種6 800張,平均張產24 kg,總產繭163.2 t。
1.2 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縣蠶桑生產中推廣了100%小蠶共育、70%~80%的方格簇技術,并在養蠶技術普及上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生產中蠶繭單產低、質量差。通過調查發現,在飼養和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致使康縣養蠶產量與質量不理想。
2 蠶繭低產原因分析
2.1 養蠶農戶零星分散,未形成規模
據對全縣12個鄉鎮256個村1.2萬戶的蠶農進行調查統計,年養蠶1張以上的農戶有6 400戶,占養蠶戶的55%;其余養蠶戶分別有1/2張、1/4張、1/8張,戶均養蠶1.5張。戶均收入僅391元,除去蠶種、蠶藥等的投入,收入甚微,從而造成蠶農在生產上粗放經營,使投入、產出比重失衡[1]。
2.2 技術力量薄弱
雖然康縣養蠶歷史悠久,但近年來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量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出現了以婦女和老人、兒童為主的養蠶隊伍。該隊伍文化素質低,缺乏科學養蠶知識,加之地區經濟貧困,科技專業人員少,科技普及和投資非常薄弱,給蠶桑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帶來困難。
2.3 不重視投資
有些農戶養蠶多年,只養蠶不投入,蠶室、蠶具簡陋,人蠶共室現象仍然存在,除沙仍采用手工方式進行,不用蠶網。操作粗放,造成蠶體創傷,病毒經創傷侵入蠶體而感染蠶病。部分蠶農不提前買藥消毒防病,蠶有病時才忙于治療,以及蠶體蠶座消毒不及時,造成蠶座感染[2]。
2.4 桑園管理粗放
全縣桑園面積2 746.7 hm2,但年養蠶只有6 800張。桑園不進行培肥管理和修剪,3~5年仍不能投產,有的甚至未投產已成“老頭桑”。低產桑園沒能發揮效益。
2.5 常規技術推廣應用未落實
2.5.1 沒有達到規范型小蠶共育。康縣小蠶共育推廣較早,但與蠶桑發達省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并存在以下問題:養蠶前消毒工作不徹底,沒有在收蟻前7~10 d按“三天五步系列消毒法”進行;蠶種補催青遮黑處理不嚴格;共育期間溫濕度控制不嚴格(加溫設施需改進);未按適齡期采摘桑葉;切葉不標準,蠶座面積過小,不注重超前擴座。
2.5.2 只重視蠶前消毒,不重視回山消毒。許多蠶農養蠶前消毒,但售繭后未進行回山消毒,造成下季養蠶病原積累、蠶病暴發。做好回山消毒是防止病原體擴散的有效措施。售繭結束后,清除蠶沙進行漚肥,用強氯胺對蠶室、蠶具和周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對于使用完的方格簇用火燎浮絲,再用4%福爾馬林稀釋液進行噴霧消毒,后用塑料布包折,在陽光下曬3~4 h晾干后捆扎放置在無污染、干燥通風處備用。
2.5.3 3齡蠶分戶飼養溫濕度得不到有效控制。3齡蠶是介于1~2齡小蠶期和4~5齡大蠶期之間的過渡時期。蠶農普遍用自然溫度飼養3齡蠶,一般溫度較低,多數在20 ℃以下(康縣1~2齡蠶一般實行共育到3齡第2次給桑后發放到農戶家中飼養)。究其原因如下:蠶農不了解3齡蠶適溫的重要性;低溫下的3齡蠶食桑緩慢,齡期延長,增加感染蠶病機會,有的農戶把蠶領回放到炕上,任其升溫超過30 ℃,致使蠶兒發育加快、體弱,是引起膿病暴發的原因,因而應讓蠶農認識3齡蠶飼育溫濕度的重要性,3齡蠶的飼育溫度應當為25.5~26.0 ℃,干濕差為1.5~2.0 ℃。在此條件下蠶兒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生長發育快,體質健康[3]。
2.5.4 眠起處理不當。不少蠶農對將眠蠶、眠蠶、起蠶、青頭蠶等特征辨認不清,用飼養時間和蠶是否活動來判斷蠶是否入眠,容易把將眠蠶認為是眠蠶或是把低溫不動蠶誤認為眠蠶。眠起處理最重要的是掌握適期讓蠶農能分清眠蠶、將眠蠶、青頭蠶、起蠶等。一批蠶必須有50%的蠶入眠才能止桑,90%蠶入眠方可撒干燥材料,然后加提青網提出青頭蠶,網下的蠶進行眠中保護。提出的青頭蠶給桑飼養,然后放到溫度較高處,促使提早眠齊,眠蠶眠起后必須一批蠶全部竣脫后餉食,以減少飼養批次[4]。
2.5.5 蠶座面積過小是導致蠶體虛弱多病的原因。不少蠶農不了解蠶的生長發育規律,只顧喂蠶而不管蠶座面積,致使蠶頭擁擠、食桑不足、體質虛弱,導致蠶繭小、產量低。因此,飼育密度是影響蠶繭產量、質量的重要因素。
2.5.6 給桑量不足造成單產低。一些農戶對桑園產葉量估算不準,訂種量偏多,造成大蠶缺葉,以致影響產量、質量;此外,也沒有掌握好氣候因素。葉質較差影響食下量和食下率;蠶農農活太忙,早晨給桑后到下午甚至晚上收工才給第2次桑,大蠶食桑不足影響蠶繭產量。
2.5.7 觀念陳舊,不重視簇具改良、簇中管理及采繭售繭環節。在實際生產中,有些蠶農蠶期處理得很好,可是好蠶沒有生產出好繭來,質次、售價低而影響蠶農收入,究其原因是沒有使用優良簇具方格簇。方格簇一蠶一孔結繭,蠶屎排在簇外,簇中通風干燥,次下繭少、上繭率高,解舒好,繭層厚簿均勻。選擇了好的簇具還必須搞好上簇關,才能有效提高上繭率。適熟上簇,防止過生、過熟和過密上簇。過生上簇則游山蠶和不結繭蠶增多;過熟上簇易產生雙宮繭。室外上簇室內掛,此法可大大提高蠶繭質量,效果明顯。其優點是:室外場所寬敞,操作方便,光線明亮,利用熟蠶背光習性,可加快熟蠶入孔速度;室外空氣好,濕度小,蠶糞、蠶尿排于室外,有利于蠶簇和室內干燥,減少簇中死蠶和不結蠶,提高結繭率和上繭率。待入孔后10 h左右移至室內,可提高入孔率,減少蠶簇翻轉用工。及時翻簇,撿出游山蠶。調節好室內溫度,加強通風換氣。簇中適宜溫度為23~25 ℃,上簇時一定要用箱式灶升溫直至化蛹,并注意連續通風換氣4 d以上,以便及時排出室內潮氣,有利于提高蠶繭的解舒和色澤。抓好采繭售繭環節。部分群眾不適時采繭、選繭,只要繭站開稱,毛腳繭、次下繭混繭交售,造成蠶繭質量低下。因此,必須在蠶繭化蛹3 d后方可采繭,防止早采。應做到輕采輕放、分采分放,先采薄皮爛、黃斑、雙宮繭,后采好繭,并分開放置分別出售。采繭結束后,把蠶繭平攤在竹席或蠶匾上,嚴禁裝在不透氣的容器中,提倡用筐簍售繭。
3 對策
3.1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重視栽桑養蠶
養蠶收入在農戶的家庭經濟收入中不占主導地位,群眾就不重視,科技推廣困難。只有讓群眾將栽桑養蠶作為主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群眾才會重視,才舍得投入。
3.2 加強桑園管理,加強技術培訓和推廣
加強桑園培肥管理,認真進行桑園產量調查,以葉訂種,量桑養蠶,才能做到葉種平衡、穩產高產。
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培養一支“能文能武”的隊伍,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策略,以強化技術人員技能。推廣比較實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根據當地的生產水平和群眾接受能力,制訂出切合實際、容易推廣且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通過培訓加以落實,樹立重點村、樣板戶(樣板戶必須統一規范技術標準),以利養蠶技術普及和新技術的推廣。加大大蠶期的技術指導工作,使養蠶前理論培訓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指導使蠶農進一步掌握科學養蠶技術。
3.3 加強蠶繭質量的把控
強化售繭質量意識,嚴格執行鮮繭“優繭優價,劣繭低價”的收購方針。杜絕人情繭,讓群眾從收購蠶繭中自覺樹立起質量意識。加強收烘管理,提高干繭質量。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生產經營理念,嚴格執行收烘蠶繭技術管理規范,落實質量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全繭質,提高經濟效益。
4 參考文獻
[1] 錢忠兵.不同采繭時間對蠶繭質量的影響[J].中國蠶業,2014(1):38-40.
[2] 黃川.提升蠶繭產量質量技術措施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4(1):156.
[3] 查文波.陸良蠶繭質量下滑原因及對策[J].云南農業,2013(12):47-49.
[4] 何黃敏,韋紹魁.忻城縣蠶繭質量現狀和對策[J].廣西農學報,2009(6):87-89.